该书为中国现存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所收载的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其功效已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书中提出的药物学理论和用药原则大多正确而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该书为中国古代的药物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药物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为学习中医药的重要参考书。
《千金翼方》
孙思邈撰于682年,系作者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集。卷首为“药录”,辑录药物800余种,详论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书中对内、外各科病证的诊治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均有增补,并收载了当时医家秘藏的汉张仲景《伤寒论》内容,选录《千金要方》所未载的古代方剂2000余首。中国刻印或影印本近20版次,日本亦有多种刻印本。
《温热论》
清叶桂讲授,门人顾景文等据笔记整理而成;《续临证指南》中称为《外感温热篇》;《温热经纬》中称作《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医门棒喝》则称《叶天士温热论》。阐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归纳为“温邪上受,首先犯上,逆传心包”;提出温病发展的卫、所、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疾病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叙述辨舌、验齿、辨斑疹等意义。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现有多种刊本。
中医古籍中的中成药
中医是我国从古至今沿袭下来的医学治疗技术,中医的历史极其悠久,古代先民患病以后只有靠中医来进行治疗。当然中医的文化博大精深,这些知识全靠书籍记载,并一点点传承下来。现在的中医医生,有许多人开出的方子是按照中医古籍中记载的方子来开。
中医古籍中寻中成药的前世今生。我们知道根据药的成分可分为中药、中成药以及西药等。其中中成药的应用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并在中医古籍中都有相关的中成药记载。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公元前3世纪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古老的一部方书,书中现存医方为283首,其中收载了丸、散等古老的成药剂型。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现存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书中不仅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概念,而且还记载了13首方剂,其中有9种是成药,包括了丸、散、膏、丹、药酒等剂型,说明中成药的应用在当时已经比较普遍。
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收载成药60余种,所用剂型有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软膏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等10余种,说明中成药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唐代“药王”孙思邈集唐以前医方5300首,撰写成《备急千金要方》。王焘著《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两部书中都收载了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的大量成药,其中紫雪丹、磁朱丸、乞力伽丸(即苏合香丸)等,至今仍是常用的中成药。
宋代的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刊行的成药典,也是世界上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继宋之后,金、元四大医家的兴起,明、清温病学派的创立,都对方剂学和中成药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明代朱棣著《普济方》载方61139首,为群方书之冠,是研究中成药的宝贵资料。明、清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私人开办的药店开始兴盛,因此中成药得以广泛使用和发展。
中医古籍对中医药的传承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许多中医药的知识就是靠着中医古籍传承到了现在。如今国家对于中医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中医、中医药事业会变得越来越好!
结语:以上这些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医书籍,是不是觉得非常的好啊,这是古代人的智慧哦,现在的一些方法对我们同样有用的。如果你对中医感兴趣的话,多了解一些这方法的知识吧,或者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