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会说自己的胃不好,脾虚之类的,其实你知道吗,很多疾病的出现都是和脾胃有关系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得了哪些病就要调理脾胃了,以及调理脾胃的中医方法有哪些吧,一起来看看。
你知道什么样的疾病和我们的脾胃有关系吗,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是确实非常的复杂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起来看本文吧。
这涉及了一个概念的问题:首先,脾胃是一个中医概念,它主要是从整个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入手去认识疾病;而这里讲的疾病是西医概念,它主要是从现代生理、病理及解剖学的基础去认识疾病。
这就导致了有许多西医概念的疾病看似与脾胃无关,在中医诊治时,却可以通过调理脾胃达到治疗。常见的下面几大类疾病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得到治理。
体位性低血压:脾主升清
有一些人长期蹲着然后突然站起来就会觉得自己的头晕,或者从坐突然改为立也会出现头晕的现象,这个其实就是体位性低血压。
中医认为是阳气不能上达头目,清窍失养所致。因为脾主升清,所以这种情况一般会用“升举脾气”的方法治疗,有名的方是补中益气汤。除了体位性的低血压外,吃饭后头晕、吃饭后疲倦也跟脾的升清不足有关,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处理。
湿疹:与脾胃运化水湿有关
湿疹是很常见的一种皮肤病,而且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这种疾病的关键问题就是“湿”。
中医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治湿的关键就是调理脾胃,单纯祛湿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很快疾病又会反复。只有脾胃健运,能够运化水湿,才能彻底杜绝湿的产生,使疾病痊愈。
你知道吗,一般岭南地区潮湿闷热,很多皮肤病的出现都和湿有关系的,但是只要和湿有关的皮肤疾病我们都是可以从脾胃着手去治疗的。
肺气肿:补土可以生金
肺气肿的主要特点是反复发作、气短、气喘、容易咳痰。这种疾病的关键问题是“肺气虚”和“痰”,一般在发作期都是以化痰平喘为主。但这种人年纪多偏大,一遇到天气变化就会反复。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如果脾胃运化水湿,水湿就不会停聚为痰,而且“肺为娇脏”,不受温补,故补肺当从补脾入手。所谓“虚则补其母”,所以在临床上呼吸科的医生都会从调理脾胃入手来治疗慢性的肺气肿,在中医中将其称为“补土生金法”。
慢性肾病:后天气血滋养先天之本
慢性肾病是一类非常难治疗的疾病,终末期的肾病大多需要进行换肾手术。因此,如何延缓肾病的发展,维持病情的稳定,是治疗的关键。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需要后天气血的滋养。所以,从脾论治调理有助于保持肾病的稳定,尤其是对于改善下肢水肿、小便排出不利等有很好的效果。
五官疾病:血气濡养五官
我们很多时候,治疗眼睛不舒服会首先想到“肝”不好,治疗耳朵不舒服首先想到“肾”不好。其实不然,对于慢性的五官不舒服,很多是由于气血不能濡养五官所致,究其原因,都是脾胃的问题。
所以,有“九窍不和,皆属胃病”的讲法,金元时期的脾胃名医李东垣曾经创了一个方叫做“益气聪明汤”,就是专门用来治疗由于气虚引起的耳聋耳鸣以及视物昏花。他认为此方能达到“耳聪目明”的效果,所以叫“聪明汤”。
怎么样才能养好脾胃
1、要健脾养胃先养心情
脾胃是有“感情”的,“情志养生”也是养脾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心情抑郁、情绪低落时,会茶饭不思,而放松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则会使你胃口大开。
研究发现,在胃病患者中约七成跟情绪有关,而胃功能失调者,患抑郁症等各类情绪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3.1倍至4.4倍。由于“情绪”变化常可引发胃肠功能的改变,所以胃被称为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中医学很早就意识到“情志伤胃”,所以古代先贤对于胃病的治疗多是强调“调节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说明了情绪对脾胃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我们要养脾胃,首先先要调理好我们的心情。
2、五谷饮食健脾胃
脾胃者,仓廪之官也,饮食养生从养脾胃开始。
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所以养脾胃好的莫过于五谷。《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辅助,发挥补益作用。
养脾胃不仅要多吃五谷糙米,还要注意饮食有节和多样化,顺应四时,各种美味食物:如粳米、糯米、锅巴、番薯、薏苡仁、饭豇豆、白扁豆、牛肉、牛肚、鲫鱼、鲈鱼、大枣、莲子肉、花生、栗子、藕、香菇、高粱、玉米、豇豆、马铃薯、芋头、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