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只有有个小孩子,那么所以人的重心都会放在他的身上了,如果再出现一些什么问题,家里人都非常的着急,比如长时期的低烧。那么宝宝长期低热是为什么呢,我们改怎么办呢?中医是如何调理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旦宝宝经常低热的话,那么家长一旦要注意了,你要知道,长期低热会影响到身体的调节功能,造成宝宝吸收功能下降,虚弱消瘦等。
对宝宝低热的日常护理
建议父母在带患儿就诊前应详细记录小儿的体温,一般每4-6小时记录一次体温,好在早、中午起床前及睡觉时各测一次,并持续记录1周以上。
此外,父母还应观察小儿低热外伴随的其他症状,如食欲改变,有无乏力、盗汗、面部潮红、手足心热、咳嗽、尿频、尿痛、关节疼痛、便秘、神萎等等。要督促低热患儿多注意休息,为其营造安静的环境,保持空气流通。
低热的宝宝应该多喝水,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以营养较高的蛋白质、维生素食物为主,不要再吃油腻的食物了。
按摩“退烧穴”帮助缓解低热
1、曲池、合谷、外关穴
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为曲池。合谷俗称“虎口”,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外关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取两横指。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解表退热的要穴。用毫针刺这3个穴,能降体温。也可按摩这3个穴,同时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向上推向肘部约300次。
2、大椎穴
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
3、十宣穴
即十指尖,共10个。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3—5滴为宜。
宝宝退热时需注意
1、酒精擦浴降温不可取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明,在发热时(38℃~41℃)用酒精擦浴降温是不科学的。这样做违反了生理的发热调节机制,不仅无效,而且可能使患儿发生颤抖,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不主张用酒精擦浴进行退热处理了。
2、捂汗并非中医退热唯一方法
按照中医理论,宝宝是“稚阴稚阳”和“纯阳”之体,这里中医讲的“阳”主要是指促进孩子生长的功能,“阴”是指人体生长的物质基础。
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方面说明宝宝正处于幼稚状态,各方面发育还不健全;另一方面说明宝宝阳气偏盛,正处于蒸蒸日上的时期。正因为宝宝还处于幼稚阶段,所以“卫外”的功能比较薄弱,容易受外邪所侵。宝宝常外易受六邪所侵,内易被饮食所伤。其疾病特点是:发病急,变化快,而且阳证、热证、实证居多,热、急又容易生风(抽风),所以宝宝惊风也比较多见。
中医对于宝宝退热也是通过辨证施治,采取汗法、泻下法、清法、温法等方法治疗,而不是一味地捂汗。
捂汗只适用于风寒郁表的时候,如患儿表现为发热恶寒(怕冷或冷得打哆嗦,喜多盖被子)、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发汗使表邪得以驱除。但是宝宝寒邪极易化热入里(这是宝宝的特点),使用汗法就会促使热入心包、肝风内动而引起抽风。对于这种情况,捂汗就好比火上浇油。可见,中医汗法的使用也是需根据不同情况的。
对宝宝长期低热的情况,父母们不可忽视,早日就医。
宝宝长期低热的原因
伤食低热
患儿因饮食或乳食过量而出现胃肠功能障碍和积滞不化。常表现为低热不退、厌食、呕吐等症状。
病后低热
小儿在患麻疹、白喉、百日咳、菌痢、乙型脑炎等传染病后,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低热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