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看待春捂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养生民谚。的确,“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气候变幻无常,尤其是早晚与日间温差悬殊,加之多风,风速越快,人体散失的热量也越快、越多,就更觉寒冷,此时,人的衣着若不合时宜,很容易罹患各种时病。那么,应该怎样“捂”呢?
“春捂”中医讲究“三因制宜”
从时间上讲
早春寒气未消,气温仍低,此时是该捂的时候,以防“倒春寒”;仲春乍寒乍暖,气候变化较大,时而艳阳高照,时而风寒料峭,这时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即可减衣,而日夜温差大于8℃则该捂,随时加减衣服,晚春气温升高,就没有再捂的必要,可以依次减衣,以免耗气伤阴。
依地域来看
我国南北方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在气候上差异较大,当南国已是百花盛开的时候,北国还是风雪冰霜,故南方可根据气温变化提前减衣,而北方则要一直捂到气温稳定时为止。
就人体而言
首先也是重要的是捂下身,因为“寒从脚下起”,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故传统养生主张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其次是捂头,头为“五阳之首”,易散热,使热量由此丢失;再次是捂背,背为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极易透过背部侵入人体,兼之与气血“命脉”心肺相邻,故其保温显得格外重要;还有就是捂腹,尤其是胃肠病患者和患有妇科病的女士,更要注意腹部的保暖。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春季养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身健康,顺利地度过冷暖交替、气候多变的春天。
春捂要恰到好处
预防倒春寒,很多人想到春捂,但是春捂要恰到好处,否则反而不利于健康。
春捂主要是指在初春时节,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需要捂,如果日高气温超过22℃时,不要急着只穿单衣,也不能一直捂着厚厚的棉衣,以防捂过头引发上火、血压升高。
春捂原则是“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降低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此外,老百姓有句保健俗语叫“寒从脚下起”,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足部保暖才能使身体真正暖和起来。
雨水节气过后,贵如油的春雨通常会慢慢增多,但若雨水过多也会导致湿气过盛,对人体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有关中医春季养生保健的知识,大家如果觉得实用的话,不妨保存下来哦。春季也是感冒、发烧等一些疾病的高发季,大家需要注意哦。同时,春捂也要适量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