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气损及阴,重视滋养阴血
血为阴,气为阳。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气归精,精归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精血依气而生,而气之不足,则血无以生化。
且脾主生血,津血同源,若心脾气虚日久,致使生化乏源,则阴血渐虚,故气虚眩晕者亦可见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心慌气短、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脉细等阴血亏虚的表现。同时甘温补气,亦常燥伤阴血。
故方选八珍汤、生脉散加味,在运用补气药物的基础上多加入熟地、炒枣仁、当归、五味子、麦冬、白芍、黄精等滋补阴血的药物,例如《神农本草经》载五味子“主益气……补不足,强阴”,《用药法象》云其“生津止渴……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
《日华子本草》载当归“破恶血,养新血”,《证类备急本草》载其“除恶血……主症瘕”。故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兼以滋养阴血,一则使气血互生,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景岳全书》)之义。
二则防止单纯补气药物辛温伤血,互制之中寓含互生,从而使气血健旺,脉络得充,血压得升,形体得养。
3、气损及阳,应兼以温通肾阳,补先天元阳气为阳
阳化气,肾藏先天元阳。若心脾之气虚日久,后天损及先天,则先天元阳亦随之衰少,故气虚眩晕者除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外,亦可兼见四肢发凉、畏寒喜暖、腰膝酸软、舌淡苔润、脉沉迟之阳气亏损症,当治以健脾温肾,通阳散寒。
方选附子理中汤,并酌加麻黄、细辛、桂枝等辛温之品。
张元素称附子“乃除寒湿之圣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曹颖甫称桂枝“扶脾阳而达营分之郁”,故在气损及阳时,应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兼以温阳散寒、补助元阳、驱散阴霾,使先后天互资,气阳并举,升压定眩。
4、久病气陷,应举少阳、阳明之气
助太阴以升陷脾气主升,脾脏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心脾亏虚,气虚不升,上气不足,又容易发展至清气下陷,故气虚眩晕者可兼见改变体位则眼前黑曚,腰腹胀满重坠,甚则脏腑维系无力、脏器下垂的表现。
治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以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为代表方。
《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李东垣言“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表明升发少阳胆气是治疗气虚下陷的一个重要佐助之法。
又李时珍《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要药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
故在方中加入少量升麻、柴胡、桔梗,诸药熔于一炉,黄芪、人参得柴胡、升麻、桔梗之助则补气升举之力更倍,太阴脾脏得少阳、阳明之助则气血更旺,进而使脏腑驰长有度,复归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