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常识之整理篇(31)

  43、舌头胖大用蒲黄,舌苔白腻,舌质紫是痰湿。

  44、理气清热五虎将;枳壳、桔梗、木香、枝子、豆豉。专治肝郁化火。脉弦太硬不变性子会的重病,所以加大活血行气力度。元胡、川楝、穿破石、郁金、香附。黄连温胆汤要加入龙牡、和五虎将。左寸亢加黄连、右寸加黄芩。

  45、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各类风湿为、被风寒湿邪所困,疲乏无力,大肠缺乏蠕动。用30-60克。顽固青春痘,必须从脾中找原因,白术推陈生新,便死肌去。诸病不愈,心寻到脾胃中,方是无疑,何言之,脾胃一虚,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久,万物从土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如补脾,决之谓这,故凡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

  46、香薷、车前;舌相直接反应是整条消化系情况,舌苔白腻用香薷能化掉。一般和平胃散合用。如舌体胖大,大便又发黏,直接用车前把水湿大便一通利舌体和便干。车前小量利小便祛湿。大剂量润肠通便。但过度利湿可伤心阴,加丹参可排浊通瘀。

  另外,病位深浅用药有别,病在肌肤经络者,一般以防风、麻黄、桂枝、银花、连翘、青风藤等辛散之药;在筋骨者用白芥子、白附子、川芎、草乌、附子、马钱子及虫类之药;在脏腑者用补益之药。

  热在气分用生石膏、知母.

  热在营血用生地、丹皮、玄参等。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三因者,一曰内因,为七情,发自脏腑,形於肢体;一曰外因,为六淫,起自经络,舍於脏腑;一曰不内外因,为饮食饥饱,叫呼伤气,以及虎狼毒虫,金疮压溺之类。

  近代则将病因分为五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疠气又名戾气,病因学名词。见《温疫论》。又称为“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乖戾之气”等。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是温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戾气有多种,某一特异的戾气可引起相应的疾患。通过空气传染或直接接触传染,既可散发,又可成流行之疫。《诸病源候论》卷十:“人感乘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

  发病邪气与正气交战,决定发病及疾病的发展变化。又称为“正邪分争”。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指人体的自我修复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体质、情志、地域、气候等,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又称“病理”。

  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

  内生五邪,包括: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等。

  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等。

中药大全 中药常识 中药方剂 
警惕 这类人不能吃香菜
警惕 这类人不能吃香菜香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配菜。经常可以看到煮...
10个简单小妙招巧治鼻炎
10个简单小妙招巧治鼻炎鼻炎相信很多的人都不陌生吧。鼻炎的反复发作是否给...
高血压的治疗与饮食
高血压的治疗与饮食现在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三高人群也逐渐的扩大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