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
青皮竹常栽培于低海拔地的河边、村落附近。
薄竹常生于海拔1500-2500m的山地常绿阔叶灌木林中。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多角形的片块状或颗粒状,大小不一,有的仅长1-2mm。
表面发白色、乳白色、灰褐色或灰蓝色,半透明,略带光泽。
体轻,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光亮,稍显粉性,触之有滑感。
吸水性强,置于水中有气泡产生,不溶于水。
气微,味甘,有清凉感,舐之粘舌。
以片块大、色灰白、光亮、质细、体轻、吸湿性强者为佳。
采收储藏
冬季采收,砍取竹竿,剖取竹黄,晾干。
竹黄由于自然产出者较少,大多采取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
另用在青皮竹上人工打洞的方法,也能形成竹黄。
集解
《重庆堂随笔》:《纲目》止载释名而无集解,出产采取,一切形状皆未之及。
按《笔谈补》云:岭南深山中有大竹,竹中有水甚清澈,溪涧之水皆有毒,惟此水无毒,土人陆行多饮之。
至深冬则凝结如玉,乃天竹黄也。玉彦祖知雷州日,盛夏之官,山溪涧水皆不可饮,惟剖竹取水,烹任饮啜皆用竹水。次年初召赴阙,各行求竹水不可复得。
问土人乃知至冬则凝结,不复成水,遇夜野火烧林木为煨烬,惟竹黄不灰,如火烧兽骨而轻,土人多于火后采拾以供药品,不若生得者为善。此说可补濒湖之未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