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紫砂款识 如何通过款识鉴别紫砂壶真伪(9)

  通过款识和铭刻判断紫砂壶真伪

  自明以降,紫砂陶器的人文色彩便远远超过其他文物。别的不说,单是从大部分古壶上的作者款识,便可感受到制作者的气韵所在。然而,在收藏古壶时,却也不能太拘泥于“名人情结”上,因为明清两朝的陶人虽众,但留名史籍者仍相对稀少,其可信的传世遗器更是有限,有些史料记载的陶人如时朋、董翰、赵梁、袁锡等,甚至名满天下的惠孟臣、惠逸公。事实上迄今为止没有一把是经科学鉴定确认无疑的标准器,因此奉劝喜爱紫砂壶的朋友,千万不要“按图索骥”、“对号入席”以免吃亏。

  除了少数的无款茶壶外,大部分紫砂器上都有款识,《通雅》:“款,阴字凹入;识,阳字凸起。”紫砂款识以内容分,有纪年款、堂名款、吉语款、诗词款和陶人款等。部位有底款、墙款、肩款、腹款和盖款等。所用书体正、草、隶、篆均有。这些刻、印、划在砂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都可用以表明此器的年代、制作者、装饰者和订制者等信息,自然是断代认识上应当借鉴的依据之一。

  印章是千年来,中国人借以征信的主要凭借,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日,印鉴仍被广泛运用与信赖。在紫砂壶的鉴伪上,印款虽不能全然判定器物的真伪,但却是最重要的参考之一。在基础工作上,当然要先从可靠的标准器上着手,先熟悉每个作者常用章款的形式,这个工作可借助较可信的紫砂图册上的书面资料。遇有砂壶要鉴识前,可先查一下,大凡看到不曾在各书册上出现过的章便应先提高警戒,这虽有可能是遗珠之憾的真品(尤其是许多明清古壶均尚未被收入著录),但更多时候是仿伪者不愿费心仿刻原章而作的“创新之举”。

  至于那些“似是而非”的章更要小心,例如篆文的曲线大同小异、印面布局疏密有细微变异等,几乎都是仿刻者居多,因为鲜有陶人会使用两枚极为相似的印章,尤其是壶底大章与盖款小章两者均“似是而非”时,更违常理。甚至那些看来似乎完全一样的印章,仍有可能是以翻模法翻制的,对此,如果手边有真品,可用标尺精确测量每颗印款的尺寸。凡是相同的印文,尺寸却比别人小10%以上者,肯定为翻制印。这是因为钤印手续需于坯体尚含水分的“半硬状态”下执行,而自此时的工作湿度到烧成出窑,坯身会有12%~14%的收缩(视坯身掺砂量的多少成反比),若是朱泥坯收缩率更达16%~17%。在这不可抗拒的物理特性下,仿伪者若要顾及尺寸而把印面刻大,则不易形似;反之,顾了形似,则失了尺寸。总之,以印款鉴别的角度来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至于壶身的书法题刻,据有些书上所载,“明代书体都为楷书,到了清代早期楷书、篆书并用,而后期则以篆书为主。”但这仍仅供参考,尤其是明末清初常见的书法署款风格,在鉴别上的参考意义并不大,因为昔时陶人未必都能自制、自署又自刻,名陶人如时大彬也是成名后才能“运刀成书”自署款识,而名家李茂林更只是“殊书号记而已”(见《阳羡茗壶系》)。而且此类题刻的字样可以被反复拓刻、组合、补题,最重要的是,大多数的史书均载明,此时期的款识多有“晋唐风格”,鉴赏家知道,仿古者也同样知道,此点反而是真伪砂器皆备的共同特征了。

  蒋蓉在回忆昔时在上海仿古所说的“隔壁是一个刻图章的艺人,也是上海老板请来专门刻时大彬、陈鸣远等的图章。”依个人推测,此人应不只是刻刻图章而已,否则全套仿古印章十天、半个月也就刻完了,无须多雇一个人,徒增口杂泄密之机。较有可能的是,此人除了精通金石篆法还应善书“晋唐风格”的蝇头小楷,并且擅长以钢刀刻出秀挺俊雅的款识,当隔壁的陶人制好生坯,“上海老板”便会授意此人在坯上落以“晋唐风格”的款识。

相关阅读推荐:
紫砂 紫砂壶 紫砂款识  史上全明星资料
紫砂壶选购的两个阶段
紫砂壶选购的两个阶段紫砂壶被很多人喜欢,然而在选购时却也有着很大的学问。
紫砂方壶的制作原则与基础
紫砂方壶的制作原则与基础紫砂壶深受大众喜爱,我们外行人只能看看其外在的一些花纹。
顾景舟紫砂壶特点及鉴定
顾景舟紫砂壶特点及鉴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讲收藏紫砂壶当做一种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