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由于在明朝以前文献中,往往找不到确切关于紫砂的记述,于是有人提出异议:紫泥、紫瓯可能并非就是说的是紫砂。在当时福建省建瓯市(当时的建州府)盛产官茶却不多人知,而其邻县建阳县出产的黑瓷,却更少人知。在宋朝已经有茶官把建州好茶作为馈赠佳品,赠与相要好的朋友与上司。在赠送建州名茶的同时,还把黑瓷茶具一并相赠。猜测黑瓷即为紫瓯,但是这也只是猜测。毕竟黑瓷是属于瓷器,虽然古人在一些文章里会把黑与紫的概念分的不是很清,但是相比瓷器,陶制品更称得上“泥”与“瓯”。
但是又有人从梅尧臣写《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又看出端倪了:该诗写于宋皇佑四年。皇佑三年五月间,梅尧臣由宣城乘船到汴京。九月十二日,五十多岁的尧臣奉命到学士院面试,通过考试,由仁宗赐同进士出身,仍改太常博士。皇佑四年正月里,尧臣到汴京东门外去看马遵,恰巧蔡襄也去了,蔡襄是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和尧臣、欧阳修都是极好朋友。蔡襄,庆历四年十月,以亲老为由,乞领乡郡。授右正言,直史馆,知福州。庆历七年,蔡襄自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在建茶务(建州建安郡)监造龙凤团茶十斤上贡,作《北苑十咏》。蔡襄寄茶给梅尧臣,应是其龙团茶,既然是团茶,则无需用茶壶来泡,在宋一代的饮茶诗文里,人们大都在推崇、赞美建盏,梅尧臣与蔡襄又都是好友,蔡襄寄茶给梅尧臣,梅尧臣不去赞美蔡襄寄来的茶,反而去赞美民间不出名的紫砂壶,这有可能吗?如果没有这种可能,“紫泥新品泛春华”就不存在是赞美紫砂茶具,因此也就不能作为砂壶北宋已有的依据。
这个论调虽然说的有些道理,只是他说到“民间不出名的紫砂壶”其实内心已经承认了紫砂壶于北宋已经存在,只是因为还是“紫泥新品”还没流行开而已。
那么会不会宋人所说的“紫瓯”是不是就是黑盏呢?宋代斗茶,贵重黑盏。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云︰“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蔡襄《茶录》云︰“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又及蔡襄《试茶 北苑十咏》︰“兔毫紫瓯新,蟹眠青泉煮”。《现代汉语词典》对瓯的注释为:盅子。盅子是陶制品。而且宋代茶盏,主要以瓷器为主,其它也有玻璃、金、银、铜等制成,看来说黑盏就是紫瓯也太过牵强。
既然异议的本身也缺乏有效的证据来证明紫瓯不是紫砂,那么紫砂的起源于宋代是不是就铁定了呢?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开始有的,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阳羡茗壶系》是周高起在开启年间(1640年)写成的,书中写创始是金沙寺僧,正始是写的供春(龚春),都是明代的人物。《阳羡茗壶系》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这也说明紫砂的出现至少是在明代开始成为时尚的。清乾隆年间吴骞编《阳羡名陶录》、清光绪年间日本人奥玄宝《茗壶图录》、民国二十六年出版的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考》也都持此论认为紫砂起源于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