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是怎么回事呢,在我们生活中想必大家对于胆囊息肉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吧,那么大家知道胆囊息肉如何治疗吗,胆囊息肉症状及治疗是什么呢,胆囊息肉术后护理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胆囊中的小息肉可以继续观察,不需要吃药和手术。患者做B超检查,了解患者行息肉的变化。一旦发现有变化,再处理也不迟。胆囊息肉的治疗主要是胆囊切除和保胆手术。保胆手术无法解决胆囊息肉和结石本身所合并的胆囊壁黏膜的炎症,容易复发且有恶变的风险。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
胆囊息肉是否要做手术不仅仅只是看息肉的大小,还须看息肉的类型。
胆囊息肉有三种
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前两种息肉一般无恶变趋势,腺瘤性息肉尤其是单发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者,有恶变倾向。一般认为,息肉单发,且直径大于1厘米,应及早手术;息肉多发,直径小于0.5厘米且无症状者,可暂不手术,但要定期复查;息肉直径在0.5~1厘米者,要追踪观察,短期内有增大趋势者,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指征有很多争议。大多数人认为直径大于10mm的猪作为手术指征,<10mm必须保持警惕。部分人认为息肉>10mm、单个、年龄>60岁者应高度怀疑为胆囊癌,均应及时手术。认为年龄高于60岁、有胆石共存、对10mm的单个病变,即使无症状也应作胆囊切除。还有mansion88 app 认为,只是将年龄改为高于50岁,>10mm的PLG作预防性胆囊切除是合理的。
无蒂癌大直径平均为14±4mm,显著小于有蒂癌22±8mm。8例无蒂癌已浸润至肌层外,其中2例直径仍≤10mm,2例有蒂癌浸润至肌层外,大直径均≥30mm。认为重要的指标是无蒂而不是大小。凡发现为无蒂PLG,即使<10mm也应立即切除。而有蒂PLG,则可掌握为>10mm时施行手术。
肿瘤高危因素
单发、>10mm、广基或蒂粗大、病变增长、年龄>50岁、合并结石。但也强调对<10mm不能放松警惕,必须定期随访。采用3种不同的胆囊切除术,即在胆囊结缔组织层中剥离的单纯胆囊切除术、切除全部胆囊结缔组织的全厚胆囊切除术与加作胆囊床部分肝组织的扩大胆囊切除术。
根据术前判断的PLG性质加以选择。就癌肿而言,<18mm者仍有早期癌的可能,仍可经LC作全厚胆囊切除术。若术后病理证实已浸润至浆膜下,则可作二次探查术。但若直径>18mm,即有晚期癌的可能性,应直接开腹作扩大的胆囊切除,甚至加作广泛的淋巴结清扫。
临床表现
胆囊息肉与慢性胆囊炎的症状相似,主要为右上象限轻微不适,伴有结石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无症状,但在体检中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
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