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烦热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病症,引起的原因有多种,这种病症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及时治疗。那么引起五心烦热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五心烦热该怎么治疗呢,怎样才能预防五心烦热的发生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多由阴虚火旺、心血不足,或病后虚热不清及火热内郁所致。是虚损劳瘵等病的常见症之一。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病理病因
可由内伤、外感病症所致,内伤主要是阴血虚亏,多见于虚劳病中:外感则多因热病后期,余邪来清所致。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二:“论目心烦热之病,手少阴经有余所致也,其不足则亦能令入虚烦。”
鉴别分析
五脏阴虚皆可出现五心烦热,尤以肺脾肾三脏阴虚多见。其中,肺阴虚每由“肺痨”久治不愈,肺阴耗伤所致,症见骨蒸潮热,盗汗,咳嗽气短,甚则咯血,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养血,清热,除蒸,方用秦艽鳖甲散。肝阴虚则由劳倦过度,或肝病久治不愈,耗血伤阴,肝阴既虚,肝胆之火偏旺,症见手脚心热,心胸烦热,口渴不饮,眠少,身软疲乏,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宜滋阴养血清热,方用清骨散加味。
肾阴虚可由它脏阴虚累及,即所谓“穷必及肾”,或因房事不节,纵欲过度。肾精亏损则肾阴亦虚。症见五心烦热,耳鸣。遗精,盗汗。腰为肾府,肾虚故腰膝痠软,脉沉细数。治宜滋养肾精,清热除燕。方用左归丸加地骨皮、白薇等。临床上,肺、肝、肾三脏阴虚往往同时并见,互相影响,总宜养阴清热除烦。用清骨散随证加减。
血虚五心烦热常由肝脾两虚形成。脾为后天之本,散五各之精气,化生气血,肝为藏血之脏,肝脾受损,生血、藏血失职,遂至血虚。外不能营皮毛,故面色、肤色苍白:血虚肝热,故五心烦热:血虚上不能养头目,故头晕烘热:心血失充,故心悸,舌质淡,脉细弱:肝为“罢极之本”,肝虚不胜疲劳,故稍有烦劳则引起低热。治宜调肝理脾。方用补肝汤加地骨皮等。
邪伏阴分五心烦热:多由外感失治、误治,余邪留伏营阴所致,鉴别要点在于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而形瘦。入夜营气抗邪达于阳分则热:清晨病邪复归阴分而不能外解,故热退无汗。余邪久留,营阴耗损不能充养肌肤,故形体消瘦。温病条辨说: “夜行阴分而热,日行阳分而凉,邪气深伏阴分可知,热退而无汗,邪不出表,而仍归阴分,更可知矣。”治宜滋阴透邪,方用青蒿鳖甲汤。
火郁五心烦热多固枢机不利,阴郁不达,或外邪未解,过用寒凉,冰伏其邪,或过食冷物,抑遏胃阳,不得泄越,症见心胸及手足心烦热,四肢亦热,尿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散火解郁,方用火郁汤加减。若胃阳被冷物所郁,阳气不得敷布,郁而生热,症见五心烦热,四肢倦怠。烦闷无汗。治宜升阳散火。方用升阳散火汤。
火郁五心烦热属实证,不同于阴虚、血虚之内伤发热。临床上只要掌握五心烦热兼见四肢发热、头胀、口苦、尿赤等肝郁火热之证即可与之鉴别。手足心、心胸在人体属里、属阴,阴虚则热生于内,故表现五心发热:内热郁遏,不得外泄,故觉心烦。临床上虽手心、足心以热同时并见多者,但亦不乏仅有手心热而足心热不甚,或足心热甚而手心不甚觉热。治疗大法总以滋阴清热除烦为主。不可一见烦热,率用苦寒之品,妄加清泄。
五心烦热的出现的检查项目
脉搏检查
脉搏pulse指动脉的搏动。心脏搏动所引起的压力变化使主动脉管壁发生振动,沿着动脉管壁向外周传递,即成脉搏。通常所称的脉搏系指在手腕桡侧扪到的脉搏。
不合宜人群
严重的血管及心功能不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