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的二十字口诀,第一句话就是‘抻出肘尖,空出胳窝’。更足以显现出抻的重要性。通过对套路的练习,我的感受是,抻肘尖并不是单指左肘或是右肘而言。比如;搂膝拗步之左搂膝,如果单是抻出左肘尖的话,那么右臂就成了空的,就会断劲。
只有两个肘尖对抻,身体才会中正,不失重心,达到不偏不倚,从而形成含胸拔背,动作浑然一体。拿白鹤晾翅的运转方向来说,两臂上棚、下按,主要靠两肘尖上下对抻从而形成身体向外的张力。
在转动幅度大的动作上,抻肘尖则更显出它的重要性。比如倒撵猴接斜飞势之转动式,左肘尖向外抻圆,才会使右胯松开,右脚轻松落到西南方向。
在每个单式连接的过程中,尤其是步伐转换时,只有两肘尖对抻,才会使下盘稳固、转换灵活,不会出现前俯后仰之弊病。在做平衡动作时也是如此。
如左金鸡独立,左肘下抻与右膝相应,能使动作稳定、不失中正。转身摆莲之提膝动作要求也是一样。再如进步搬拦锤之搬拦转换,抻右肘尖与左膝对拔拉长,左肘尖与右膝相合形成平衡。
抻,出现在每一个动作之中,贯穿套路始终。有了抻劲,打出拳来气势浑厚、饱满、连绵不断,就象给整套拳注入了灵魂一般。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抻肘尖并不是用拙力,更不是架起肘尖。
一切都是在松沉之中完成。在初习练时,免不了会使僵劲,也不必介意。套路练习本身就是一个去僵求柔的过程。时间长了只,慢慢就会品出个中滋味。
杨氏太极拳的四个学习阶段
第一、打基础
练拳一般都从盘架子开给,要领是尽可能地做到松、稳、慢、匀,以达到“运劲如抽丝”为目标。
第二、内外相合
在掌握套路的基础上,要求内气与外形相互配合,一致运行。每一个姿势都要“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动作自然,绝不勉强。如果一味追求外形,非但对内功的增长不利,有时还会伤身致病。
圆是我国古代美的象征,因此,太极拳的每个动作姿势都是在大小不同的圆里完成的,只要掌握好这个圆,有助于太极拳练习。
第三、上下相随
拳架的每一招每一式都要求做到内外相合的上下相随。内气舒适畅通地贯注到外形姿势上,是免于僵滞的先决条件。动静咸宜,以静待动,动无一处不动,静无一处不静。
练拳过程如行云流水,上身与下身的动作互相协调,做到上下相随,主要是从头顶经尾间到足心要互相配合,把意气下沉到腹腔,然后疏散到四肢,再合到中心,使上下一体,四肢配合。
两臂的运行要在身体周围的气圈之内,运动的方式要松软圆活,不用强力。以腰胯带动下肢,两胯松散,两腿放松,使意气得以下沉到足心。移动重心时,两足要互相配合,协调运动,轻灵地变换虚实。
练太极拳一定要协调,也就是在练习中要上下协调,这样才能感受到太极拳动作的优美。
第四、拆架子
练习太极拳是为了学以致用,要学会用就得“拆架子”。拳架套路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当掌握要领,灵活运用。
杨氏太极拳的三大特点
一、欲转先沉
杨澄甫所传大架子实腿转身,即在承重腿实现转身。如弓步时重心落于前腿则前脚碾转,又如分脚或蹬脚转身时用独立腿碾脚转身,碾脚转身需松沉下气不可向上耸起,坐实松透,立身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