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有"运用在心,有心不用何时晓"的说法,这裡的心并非是指心脏之本体而言,是指胸前十字的中心处,虽至今科学领域尚未能透彻地解释这种"心劲"之原理,但它确是生髮奥妙之源泉。
高级阶段要从繁到空,达此境界需循序渐进地揣摩自悟,不是用言语所能解释清楚的。功至高级阶段,如同"车到山前必有路"一样,它是渐行渐深地进人太极佳境的,终至随心所欲。
故前辈讲太极拳练到一定的境界时,则棚、捋、挤、按皆非似,即?非?,采非采,每一举动都有多种内劲混融相抱,无一不是神意气变化之所为,手非手,足非足,全体透空,进入化境。
练拳宜静
练习太极拳,极需择一安静的练拳场所。避开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地在内外皆静的状态中探究拳势理法和各种劲法。
盘拳过程中不要有音乐伴奏,否则很难做到心静。心不静则意难专,尤其初学者更是如此。在四外皆静的环境中,容易进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行拳状态,收到满意的练习效果。
内功理法释要
练习太极拳必须要内外兼修、融阴阳为一体。欲求太极内功,必须先掌握符合太极拳原理的练习方法。
内功理法是培养神意气的必由之路,所以传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既讲究身形手势,更注重内功理法。二者绝然不可分割。
有很多学练太极拳者因循一种不正确的习拳方式,即先学套路,待套路熟练之后再探研理法,孰不知恰是在如此反复习练毫无理法的空拳架过程中,身形手势已经认同了僵滞有力的错误运动方式,待到想要探究理法时,这种含有僵滞之劲的运动方式已然积习成弊,铸成了很难排除的障碍,以至于日后虽长期盘拳,内劲却总也不能运化,更无法企及豁然贯通的境界。
先师传留下来的正确教拳方式是从一开始就讲明拳架理法,注重以理法引导身形手势的正确运行。
拳架之理法对各个部位都有明确的指导意义,遵照先辈传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循序而进,才能儘快地步入正轨以求深造。
杨式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要求每招每式中都要有术,术又必须由招式退出。招与术互相依存而相辅相成。
不可以先练招后学术,亦不可光学术而后练招。初学时外形招式通过模仿会先掌握,而内功理法由于看不见、摸不著而不易得其要领。
因为在初学阶段神意气不听人的意识调遣,招与术的融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学者首先要注重在理法上悉心研究。
拳架中每招每式的演练都要做到拳论所说的"意在先",自姑至终都是以意念引导形体的运行,绝无片刻隻在走"空架子"。
譬如当"起势"尚未抬手之际,而由静极而生动的起势意念早已开始在周身酝酿,使各部位的内功理法依序到位。
当拳架练习进入中级阶段后,理法颇为繁多,每种招式都有一种固定的理法,此式与彼式间的理法又能相互变换和衍生。
当进入较高层次后,理法的互蕴互变是自然产生的,无须大脑思考。先师曾讲,在演练拳架时,招与术相互配合到能随心所欲时,会自然演变出现一种奥妙。
全体透空、无我无为之境界是从培养手与腕的柔软开始的,一举一动要完全依赖拳架理法的引导,而后方能逐步进入松散通空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