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先师授拳之始,就明确地把拳架一招一式的意蕴内涵告知众徒,让大家在接触拳架之初就开始学习、体会在太极拳中起主导作用的神意气对形体动作的引领和催促。
这样,人们在初学阶段对拳式动作的学练进展速度虽然显得慢一些,但从真正地掌握和理解太极拳艺的长远观点出发,此举却不失为一条事半功倍的习拳捷径。
所以,学拳伊始,就应同时掌握每一拳式中的意与形。从一式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到下一式的过程中,意与形必须表外相通,以意导形才能使拳式动作做得开适自在、轻松圆活、毫不僵滞。
这里尤须引起注意的是:初学者往往偏重于形体动作的走向。
因为形体动作显于外,通过观察、模仿便可学会;而神意气的走向隐于内,尤其是在没有感知神意气走向的初期阶段,的确不易把握其流走的脉络。
习拳者必须按照拳式要领的提示,在反复演练的过程中细心揣摩而逐渐领悟神意气的主导作用,并使之日趋深入地融贯于拳势之中。
故而在初学阶段切忌贪多求快,应使每一式动作都切实体现"意在先""以意导形"的行拳要诀,从而求达"放松"这一基本要求的实现。
形体的开合与呼吸无关。不要牵强地导致"开为呼、合为吸"的拳势与呼吸相杂揉。
从根本上讲,这种呼吸方法是与太极拳"放松"的基本要求完全相悖的。
练拳时每分每秒都应处于自然呼吸的状态,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一样,应毫不留意何时呼、何时吸,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行拳中不知道呼与吸",俟后才能进入以气(真气)运身的阶段。
功法层次
凡习练太极拳者,都是从盘空拳架起步的,很少有人一开始就能理解拳架之灵魂。
"内功理法"之三昧,俟后虽知内功之重要与必要,却很难将其融入因长期演练而已然形成僵化的拳架中去,导致功夫进展仿徨不前,屡屡应验前辈留下的"学拳容易改拳难"之说。
这些经验尤应引起我辈的高度警惕。太极拳是阴阳之道,习练时定要形体动作与内功运作同时进行,才能达到内外兼修之目的。
这样人的体魄是先天之本,而内功是后天之术,不同时习练招与术就不能掌握太极拳"阴阳各半"之旨要,故初学者一定要按照功法的层次要求循序而进。
开始学习时要注意初级阶段的要求,一切从无开始,不单要注意身形手势的到位,更要注意身形手势的一举一动都是依内功理法而行。
遵循前辈指引之"招中有术"的途径,逐步进入"术从招出",才能体现招与术相辅相成的关键所在,这样一步一步进入从无到有阶段,逐渐瞭解、体现内功理法之必要性与重要性。
拳架介绍以中级阶段内容为主,讲述诸多理法的体现方式来引导人们在行拳过程中认识并掌握它。在这个从简到繁的过程中,应极为注意要依赖"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