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时,先要全身放松,才能使内气从脊背通过肩、肘、腕达到手上。然后,再把内气接回运行于体内,如此往还,仿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形成正姿势时,要周身松、软、圆、活。不勉强,不过分,合乎标准而又尚有馀力。
第四,开合适度
在一开一合之间要掌握适当的分寸,特别是开的姿势不能过分。如果过分地开了再开,就会导致意气散乱,姿势与内气相脱离,长久下去还会耗伤内气。
开了以后就要及时地合,使意气复原。保持内气舒适平稳,有益于养生。
因此,必须注意对于难度较大的姿势动作不可过分追求。发现内气不够用时就不要勉强,以免伤身。
要掌握以适当的内气去支援相应的姿势,保证内气圆活不散,姿势自由适度。
使每一个动作都在一开一合中有节奏地运行。练功初期可假想由体内散出肩、腰、胯三个气圈,藉以习练内功。
随著功夫的不断精进,气圈便会逐渐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并能收到较好的养生效果。
技击拳架要求把内劲通出手外,称为“功夫出手”,意在影响虚拟的对手。
每一个姿势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基本要求外,还要学会散放内劲。
例如:手势要由中心发出,并且做到内劲通出手外一至三尺,然后还能将意气顺著原路收回,机动灵活地变换姿势。每个姿势可分为起点、运行、终点、变换四个步骤进行。
起点时,内劲要贯通放松于全身,以圆活的内气作用于身形手势,使之运行自如。
运行时,保持周身的圆活内气,使动作平稳、均匀、缓慢地运行,不要有停滞和顿挫。到达终点时,自身的神意气要集中,内劲出手发向集中点。
终点并非极端,还要留有馀力,可进可退,以达到得意为限。蓄有供转换姿势用的内劲,才有可能灵活地运用于各种招式。
变换时,要和终点的姿势连接起来,运用圆活的气圈把散发出去的神意气接收回来,再变换为下一个姿势。
内劲要通过这种转变发挥作用,形成“化”与“发”的威力。“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围”,是形成气圈的关键,而肩、腰、胯三个气圈,对于技击来讲又是非常重要的。
“肩圈”主要保证肩、肘、腕、手的灵活变柳;“腰圈”主要保证腰的自如旋转和供给全身各部位发劲;“胯圈”主要保证下盘稳固,进退灵活,以虚实步伐配合上肢活动,支援发劲。
杨式太极拳架精义,习拳阐要
通常人们学拳。总习惯于先"划道儿",即按照教拳者所做的姿势一招一式模仿著比划下来,而后再从整套拳架的反复练习中去揣摩和摸索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与每个动作的内蕴。
这样容易使形体动作先入为主地佔据人的意识,使其长期被羁困在由形体姿势构筑的圈子,周而复始地苦练僵硬、呆滞的形体动作,几年甚或几十年都无法走出这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