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立身中正安舒”这一特点,尤以杨式太极拳为见长。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能够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
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
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以上两个方面就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杨式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
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地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口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生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幅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二、拳架开展大方
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认为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作须到位。
上下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是“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三、动作松柔缓慢
这是杨式太极拳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杨式太极拳之所以名扬海内外的主要原因。
杨禄禅到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数年,后自成一派。
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式太极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
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老幼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
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多的也是一个松字。
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要说几十次。
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