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基本流派之一,练太极拳的人是无人不知杨露禅的,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杨式太极拳的基本练功次序,希望通过本文的讲解,可以对杨式太极拳的爱好者有所帮助,并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太极拳的学习是学无止境的,虽然我们可以将其学习分成几个阶段,但要知道,每个阶段的学习也是分阶段性的。
学习传统杨式太极拳功夫的次序,分为三步:即先练体、次练气、后练神。严格说来,这三步功夫,幷不能截然分开。但强调先练肢体的柔顺,次练内气的充盈,后练神经的宁静。从外到内、由实到虚,由动入静,是十分有理有利的。
初学太极拳,在跟明师学会了拳架之后,即应努力刻苦练功,称为盘架子。通过每天的盘架子,从慢、匀、轻、节节贯串中,去求得自身松柔程度的不断增加。其中慢较易,匀极难,细心的学者,大约都能对这两项加以重视。唯有"轻"(指用力小)与节节贯串两项,与生活中用力的习惯,矛盾很大,易被人忽视,或者认识极为肤浅,做得极为粗糙,不精不细。
太极拳,在于对细节的把握,越是你容易忽略的地方往往就是重点,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每一个要领。
这是很多人学了很多年,而依然拳味不对、进步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须知轻是松柔的前因,不轻就永远没有走向松柔的可能,而松柔正是太极拳的灵魂。节节贯串必须从中脉开始,是依先后次序打通各个关节的极为重要的有效措施。轻与节节贯串是渡到松柔那个彼岸的渡船。
太极拳很重视全身的完整性,即拳谱上要求的"一动无有不动"、 "上下相随"与"内外相合"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提出的口诀。
在学拳架子的时候,一手一式都应首先做到上下相随。不是上面手在动,下面脚也在动,就叫上下相随,而是每一式手脚都应同时开始动,也要求同时到达每一式的终点。此外,如转腰、沉气、开档、弓步等等,都应在此同一瞬间,配合得恰到好处。粗看容易,因为太极拳要求细致精确,其实就相当困难。
我们学习太极拳,就需要掌握好每一个动作的要领,不能有所懈怠。
未得真传、或者粗心的学者,每易脚下的弓步先成,手上的定点后到,或者开档不足,这就是未能做到上下相随;也即是不完整。象这样练下去,就不会取得技击功夫上的成果,到推手时,必然化劲化不好,发劲也发不出来。
至于内外相合,要在一趟拳架已学完,上下相随已基本上做到之后,再来留意。大体说来,就是从身体的正中线开始,用思想引导,依先后次序,运动各关节,做到节节贯串,动作内收、蓄劲时,要将心意都随之收回至极小;动作外开,沉气发劲时,心意也要与之相随放大至无穷大。手、脚、身的运动,要作有带动周围的空气至若干距离之意想。
练太极拳很强调运用想象力,说起来抽象,其实很有道理,这就是由精神到物质。久练就能收到与众不同的气魄雄浑的效果;将太极拳从技术上升到艺术的境界中去。雅轩老师的拳架,神态即含蓄蕴藉,又透露出无尽的潜能,即浑厚沉着,又到了神气飘逸的境界。看他的拳照,就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其实也就因为他的想象力发挥得比我们更为细致丰富的缘故,将拳理全都落实到拳架上去了的结果。
上述是练全身完整的具体措施,学杨式太极拳者,望勿等闲视之。
拳架即已渐熟,肢体已渐柔顺,一手一式,已不比再费心思去记忆动作。由于动作缓慢,呼吸就自然深长,按雅轩老师传杨式太极拳,有一百一十五次深呼吸,这就是气功。
说到气功,不少人认为很有点神秘色彩,这是受了武侠小说的影响,其实一点也不神秘。气功、就是练气的功夫,也就是练呼吸的功夫。太极拳虽是武术,但武术文练,斯文优雅,动作缓慢,呼吸深长,所以太极拳是天然的气功;是以练武为主而又兼练了气功。
只要拳架的规格正确了,动作熟练了,练气是极自然的事。雅轩老师晚年不主张用呼吸硬性去配合动作,呼吸自然会去与动作配合,好比水往低处流一样的自然。
有的人主张一手一式去配合,初学时由于每人练拳的速度不同,体质的强弱也不一样,呼吸的长短,自然会有差别。硬性去配合呼吸,好比多背了一个包袱,反而使一趟拳练得很不自然,容易顾此失彼,不如听其自然,于身体更为有益。
喜欢推手,研究技击的人,蓄劲时吸气,发劲时呼气,也是极自然的事。
有个别拳师把动作配合呼吸说得神乎其神,看成是不传之谜,故弄玄虚。或者认为配合好了,就可以产生异想天开的效果,都不过是欺人之谈。
功夫练到这一步,因为内气充盈、五脏六腑受到的锻炼多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效果,为明显。
到此阶段,应该加练推手,学习听劲。随时随地都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练拳的兴趣,也会更浓。在日常生活中,渐渐也会运用太极拳的原理了。例如:走路可以轻快而不累,工作可以精神旺盛而不易疲倦,在各种劳动中,都懂得省力而效果良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练气的阶段中,当然也还在继续练体,在太极拳功夫中,是通过盘架子这一基本功,来逐步追求它的各种成就,不存在只练气不练体的问题。不论练体、练气、以及以后的练神(动中求静),都是通过盘架子来达到的。但事实上,功夫虽分为三步,即不能明显地分开,每一步也没有止境。
随着各人思想认识上,或练功时想象力侧重点的不同,就会在不同的某些方面,取得不同的成就。这既是各个名家各有优点的理由,推而广之,也是太极拳各种流派所以形成的原因。
至于练神,则是更高的阶段了。到此阶段,体已柔,气已充,大多只注重精神的涵养,静境的追求了。体力的消耗更少,精力的积聚更多,身体更健康,只在追求技击功夫上的虚无变化了。技击功夫已成高手,推手则已到了化劲人不知,发劲人不觉的神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