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腰脊的带动必须本着太极拳腰脊的规范,而不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那种腰的带动。
如此,才能逐渐体现出太极轻、柔、绵、缠的劲道与腰的奥妙功能和独特感觉。
“底盘无腰换,进退如拌蒜”,“顺项贯顶”起自腰,这是前辈们用经验来说明腰的作用。
可以说,处处是腰,腰无处不在,所以,太极先师们指出:“命意源头在腰际(脊)”,“刻刻留心在腰间(脊)”。
谈到中盘,就自然联系到肘,因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肘离中盘近。
二者密切相关,互相协作,是内里与外面、手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之处,因此,要求肘要屈坠,意向中盘。中盘合乎要则理法了,行拳走式的纲就抓住了。
三盘在运作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内气的运行。
要说明这点,还须接着前面提到过的一句话往下谈,这句话是:“这时气就下沉丹田。”当丹田之气达到一定程度,就向外弥散——向下,经裆沿两腿内侧至涌泉,再由涌泉顺两腿外侧而上至胯;
向后,即向丹田背后弥散,再及两旁,与由下而上之气会合,共同形成“胯气圈”。
胯气圈之气上行至腰,形成“腰气圈”。腰气圈之气上行至肩,形成“肩气圈”。肩气圈之气再继续运行,弥散至两臂及双手。这样,“三盘气圈”都形成后,就“气遍全身不稍滞”了。
三盘及其相关部位的要则理法体现得越充分,运作就越得体,气感就越酣畅。
这时,可以说就达到了练意、气、神的阶段了,盘起拳架来内里的意味就浓厚了,即便是外行人看了,也会有舒服的感觉,这与单纯地比划个拳架的所谓的太极拳完全是两码事儿。
杨式太极拳85式起势和收势的区别
在杨式太极拳85式的拳架里面,“起势”与“收势”(亦称“收势合太极 ”)的内涵、练法、用法都有所不同。
谈起“起势”,我恩师在《太极》杂志发表了一篇《欲精深功夫须熟练起式》佳作。
林师在该文中说:“起式作为杨式太极拳的第一式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能使人身心放松,有助于经络的畅通,促进内气的充盈与运行,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促进人体健康。
此式既是静功,又是内功,还是气功、养生功。再者,从练拳的方面讲,练好起式,有助于拳架的放松与稳静,使整趟拳更有拳意,更有气势。
尤其重要的是,在太极推手时,欲要做到漫人于不知,发人于不觉,此实乃熟练起式而后身、手至轻、至柔之故。”
有些人可能认为“收势合太极”没什么实际东西,随便的两手落下、两脚合拢就OK结束拳架练习了。
杨式太极拳名家傅钟文说: “太极收势是很重要的,行拳走架好比种稻谷, ‘收势'是收获的时候,千忌马虎,草草了事,要定心静意,注意‘颗粒还仓'。”此乃金玉良言也。
其实“收势合太极”的 “收”包含着两层意思。倘若“收势合太极”练不到位,说“功亏一篑”显得有点夸张;如果把“收势合太极”练到位了,确实对神、意、气、劲的修炼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