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的技击在太极拳流派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目前学习的人非常多。今天小编就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杨式太极拳的技击概念及历史,希望大家可以有所学习,通过本文能进一步认识杨式太极拳。
学习杨式太极拳,我们得先了解其特点,这样才能总结出规律和学习方法。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由于其姿势开展,平正朴实,拳架分高中低,既适宜于体力强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宜于体弱者防未病治即病,因此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
所以说,学习杨式太极拳,可以增强我们的体质,另一方面还可以治病。
我所见到的多数习练者,他们对杨式太极拳的养生功效颇有感触,但对其技击功能却知之甚少,体悟不深,甚至对它的技击作用持有怀疑态度。这都是因为对杨式太极拳缺乏了解而产生的偏见。
笔者自幼习武,不惑之年尤喜太极,现将从师所学及个人之体悟简述如下,若有谬误之处,祈望精于此道者加以斧正。
杨式太极拳的技击概念及历史
武术的重要特征和作用是健身性和技击性。所谓技击,即徒手格斗或杀伐击刺之道。
技击在武术中的应用是广泛的。
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说:“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杨式太极拳在拳理拳法上,集道家的“虚静无为”、孔孟的“中庸仁义”、佛家的“空灵舍己”、医理的“气血经络”、兵法的“动静虚实”等哲理精义于一体,用于己身则养生,施于他人则技击。从内功心法上讲,内气利于养生,内劲用于技击。
众所周知,明清之际,许多拳种日趋完善,代表拳法高深阶段的,以求得完整身法下的整体劲为主要特点的内家拳术。
诸如形意拳卦掌、鹤拳相继问世,但太极拳却尚无身影,直至1820年左右,第一代宗师、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在河南温县陈家沟,经由陈氏第十四代传人陈长兴传授武技归乡后,太极拳才由永年传至北京,又从北京传播到全国,方为世人所知。
杨露禅先师在北京任骑营教师,初露锋芒。
当时,北京为国都所在之地,豪杰众多,高手如林。
如果杨先师想把一个新拳种挤进武林,没有超人的技击本领,恐怕是根本不可能的。
太极拳之所以首震京都,广为传播,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杨先师出神入化的技击功夫未遇敌手而产生的社会效应。
其子杨班侯的搬拦捶更是威震华夏。到杨氏第三代时,虽然杨澄甫宗师在拳法养生方面多有建树,把太极拳推广为益寿延年的健身套路,但其推手功夫仍是高深莫测,令人折服。
尤其是杨少侯先生以搬拦捶和如封似闭(八卦掌称为双撞掌、形意拳叫虎扑)等绝技,在实战中战胜了其他拳派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威震武林。
时至今日,杨澄甫先师的推手和少侯先师的断手,仍未失传,掌握杨式太极拳实作精华者大有人在,杨式太极拳的后继之士,必然会使杨式太极拳的技击精华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