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禹襄大概是从这一劳动过程中体悟出了太极拳运劲的特点,要求太极拳的动作劲力轻柔、细腻,连绵不断。关于“运劲如抽丝”,有几个要点。一是不要有凸凹处,不要有断续处,不要有缺陷处;二是进退需要有转换,往复需要有折叠。
总之,劲力要连续不断,不仅外形动作不能间断,意气上也不能间断,练拳时要一气贯串,连绵不断,节节贯串;要“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发劲的原理是“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等等。
我认为,这些太极拳的练习要求都和“运劲如抽丝”这一太极拳运劲原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而言之,武禹襄先生说的“抽丝”也好,陈鑫先生说的“缠丝”也罢,都反映出了太极拳的特点,同时也说明,武禹襄练习的太极拳和陈鑫练习的太极拳,各自有各自的风格特点,他们对太极拳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
我认为,这两家的拳论都是指导我们练习太极拳的经典著作。我们要深入研究“抽丝”和“缠丝”的理论,指导我们的练拳实践,指导我们的推手练习,指导我们的养生保健。
对这两家拳论,我们不要厚此薄彼,都要认真研究,结合自己的练拳实践,体悟太极拳的真谛。“缠丝”和“抽丝”,是过去的太极拳前辈根据自己的练拳实践总结出来的,都是内气和外形动作结合产生的一种劲力体会,都是他们练拳经验的结晶。
研究、继承这些经典拳论,无疑对我们现代人的练拳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我们提高太极拳水平也是有益的。
武式太极拳的四大特点
一、 拳架小七紧凑
武式太极拳属太极拳系中的中小架势,又称中捋架。由于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出自于书香门第,平时穿长袍大褂,不迈大步,不下大势,特别注重内在修养,所以在练功时架子较高,拳势紧凑舒缓。
武禹襄祖师早年随父武烈习练长拳、洪拳已有深厚的功底,到赵堡得有《王宗岳太极拳论》等归里后,另创有二路太极炮捶和三路太极小架,于对敌应用,蹦跳蹿跃,贴身近打,发力快如闪电、用劲动如雷霆,步伐变化快速、身法有刚有柔。此拳法充分发挥了武式太极拳的文武兼备之特点,但由于古时思想观念和社会时代背景等种种原因,此套拳法只在永年广府西街武(李)氏家族门内传承。
现在为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笔者于武术杂志上刊出了部分内容。2004年出版《武式太极拳秘笈》一书著有二路炮捶。
另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武术协会录制的《中华武藏》系列大型电视教学片,其内容包括:基础内桩功、一路中捋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陇西氏太极刀、陇西氏太极剑、刀剑对练、一路十三杆、二路十三杆、一路二路对练杆、四杆对练、四刀对练、摈杆、通杆、摔杆、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单推手、双推手等十八种套路20张光碟(中英文版)已公布于世,以期武李氏太极拳系列套路能发扬广大。
二、重内不重外
武式太极拳尤其是永年广武(李)氏家传太极拳,要求虚实开合都在体内中求,外形的招式不要过于表现。
棚捋挤按四法融于筋骨之内,用意领气,意到气到、气到身到、身到劲到要求在行功走架中必须“腹内松静气腾然、周身轻灵顶头悬”,气势宏大,逐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衰,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所以老前辈经常说练拳先练心,这也就是“意气君来骨肉臣”之用意。练习武式太极拳还要求骨肉分离,节节贯穿,舍去后天肌肉之拙力、开发先天骨肉之灵劲等等,这些说明了武式太极拳更重视内涵修养。
三、步法灵活多变
步法在练习拳架中占有更大的比重。武式太极拳的步法灵活多变,实用性较强。在步法上,除了包括普及太极拳中常用的弓步、马步、丁步、虚步、扑步五种步型和退、进、横跨三种步法处尚有叉步、后虚步、下势步、横裆步、三七步等步型和扣步、摆步、碾步、践步、跨步、引进落空步等步法,以及蹬脚、起脚、踢脚、十字摆莲脚、二起脚等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