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是我国太极拳流派中的其中之一,现在练习武式太极拳的人也非常多。太极拳教程对武派太极拳的敷盖对吞有详细的讲解描述,太极拳教学对这四点也非常的重视,下面我们先跟着太极拳学习一下吧!
武派太极拳“敷盖对吞”四点认识
太极拳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其特点独特,而且其功效较多,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健身,二是防身。
首先,这是对推手或散手技术高级阶段的指导。对太极拳技术无一定程度的掌握、对拳理拳法无一定研究者,对此无从把握。
其次,武禹襄先生在区区百字中,句句言“气”达六次之多,可见对“气”有正确认识的重要性。太极拳之气是一种状态,跟外家拳硬气功等所言之气有本质区别。
太极拳讲解的是气沉丹田,古人云:四两拨千斤,指的就是发挥丹田之气,丹田是人体主要的力量来源地。
此“气”为太极拳之尾闾正中、涵胸、护肫、松肩、吊裆等身法合乎法度之后的“空松圆活”周身如同气球似的一种体验。所谓“运气于己身”不是憋出之气,不是导引之气,而是研习者劲整势圆、气势饱满,周身一家感觉不到肌肉存在的球体运动状态。
如果有正确方法引导,当拳术修炼到一定境界时,对气会有豁然开朗的体验。刚刚入门或未曾入门的练习者,凭着肤浅的一知半解,对气不可能有准确的认识。
第三,推手或散手,包括走架到底用不用力。武派太极拳第三代宗师郝为真先生曾做过经典的比喻:桌上放一火柴盒,以手指按之,使之在桌上移动。
推手和散手是每个学习太极拳者的目标,但是想要达到推手或散手的境界,就要先打好扎实的太极拳基本功。
若按力过大,即便火柴盒变形了也不易随指而动。力太小,指与盒脱离。只有用力恰到好处,不轻不重,不温不火,盒如粘在手指上一样,在桌面上任意移动。与人交手也当如此,用力恰如其分,不丢不顶,以带动对方为宜。
第四,“敷盖对吞”是“沾连粘随”的继续是它的高级阶段。沾连粘随是基础,敷盖对吞是目的。
有了以上四点认识,才能对“敷盖对吞”有较清醒的把握。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四个字的字义:敷,铺开、搽上;盖,蒙上,由上而下地遮掩;对,二者彼此相向。使之配合或接触;吞,并吞,吞没,整个咽下去。
武式太极拳走架打手要领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者,气转也;静者,有预动之势也。所谓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气如车轮,腰如车轴。非两手乱动,身体乱挪。紧要全在蓄劲,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无蓄劲,则无发箭之力。
发劲要上下相随,劲起於脚根,注於腰间,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腰如弓把,脚手如弓梢,内中要有弹性,方有发箭之力也。自己安排好,彼一挨我皮毛,我意接定彼劲,挨皮毛,即是不丢不顶,用意去接,即是顺随之势;能顺随,则能借力;能借力,则能打人,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是也。
到此地步,手上便有分寸,能称彼劲之大小,能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後退,左顾右盼,处处恰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平日走架打手,须要从此做去,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此皆一理。
走架每一势要分四字,即起、承、开、合是也。一字一问对不对,少有不对,即速改换。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能领悟此意,行住坐卧皆是太极,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平日走架行功时,必须以意将气下沉,送于丹田(以意非以力,非努气,非用呼吸),存养涵蓄,不使上浮,腹内松静,气势腾然。依法练习,日久自能敛气人骨。
武式太极拳的开、合、隐、现
武式太极拳非常注重在练功中由松入柔,运柔成刚,从而达到刚柔相济。它是在松静之中暗含着开、合、隐、现的。
在走架时,开则俱开,即周身骨节和肌肉群都微有开展的意思,开为发,发力的神意微现于体外;合则俱合,即周身的骨节与肌肉群都微有收缩之意,合为收,把运劲的神意收隐于体内。
并利用内气的潜转和内劲的转换来支配外形,要求做到“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由开到合、由合到开的渐隐渐现。
武式太极拳在保健结合医疗上,除开、合、隐、现使周身骨节和肌肉群进行开展、收缩运动外,每式还结合“开呼合吸”的功法,使体内横膈膜升降起到上承下压的作用,促使胸、腹、脏、腑亦随着蠕动。
这样就形成了周身骨节、肌肉群和五脏六腑的有规律的运动。这种内外协调而统一的运动使全身得到了锻炼,也即是太极拳能够祛病延年、强身健体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