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太极拳,太极拳的好处对身体不仅是健身的作用,还有辅助医疗的作用。在太极拳教学学习中,我们会经常提到松,其实松和空有很大的关系,圆与活也是相辅相成。下面我们就跟着太极拳一起学习下吧!
1空与松
太极拳运动中不仅仅只讲松,一味的追求松也达不到太极拳高的境界,只有空和松的结合,才能将太极拳练的更好。
在太极拳运动中,“空”与“松”必须分清,但又不可舍弃任何一方,这两者之间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赖、共同作用的。
如果一味地追求“松”;而没有“空”的依存,必然会产生“丢”、“塌”、“散”的弊病,这样松的结果无法产生巧妙的作用,是太极拳运动的一忌。
若是一味的只追求空而不追求松的话,必将会导致空而无物,因此,习太极拳者必须要做到意识和物质运动的统一,而不能形成在物质外的幻想。
因此“空”必有“松”,欲“松”必有“空”,达到二者间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行气运劲的目的。单一地求松或求空,都违背太极拳运动辩证法的原则。
平日行工走架,必须认真细心地揣摩“空”与“松”的意境。欲使肌肉骨节松开,思想上则要有“空”意;欲空时,思想上则要有“松”意。这样练久之后,才能达到“空”与“松”的对立统一。迈出了这一步,才有希望踏上太极拳高级阶段的阶梯。
很多初习者练拳,未尝举手思想先紧张,随之肌肉骨节也紧张了起来,继而感到周身僵硬、行动不便。要使动作不紧张,首先要从思想上做到舒松自然,时刻不忘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做到心静体舒。久而久之便能达"空"而意向上升,"松"而气向下沉,肌肉与骨骼有分离之感。接下来便可以求达“圆活”之趣了。
2圆与活
练习太极拳要到达活的境界,要达到活的境界,气势必须先要圆,圆是活的前提。
气势是由人体内在的功夫所决定的。气势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太极拳功夫深浅的重要标志,气势愈大则功夫愈深,即所谓“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习者平日里进行行工实践,对于气势的追求是不可忽视的。
而追求气势的基础条件,便是驾驭“空”、“松”的能力;圆活是离不开“空”、“松”这个先决条件的。如果习者的肌肉骨节还未达到一定程度的“空”、“松”要求,“圆活”也就无从企及。而达到了“圆活”的要求,“空”“松”才能极尽其妙。
既然气势要求圆满无缺,那就必然要限定一个范围,而不可任其漫无边际地散失。有范围,就必然有其中心和边缘。习者在平日行工时,就要设想一个能够听从意念支配的、以腰为中心的气势范围。
在运动中,时时刻刻都要尊重这个范围,一举一动既不可超越其边缘,又不可不及其边缘。这样气势便能趋于无角无棱、没有缺陷的饱满境地。
气势的边缘离中心愈远,则气势愈大。气势要由精神来支撑。精神能支撑八面,气势才饱满而不萎屈;反过来,气势又须包围精神,才能使精神不外漏。达此要求,气势便臻圆满,神气始能鼓荡。
在精神支撑八面时,必须以腰为中心,用意产生八条线去向八个方向支撑;八条线必须线线相等,气势才能圆满。如果这八条线长短不齐,气势便会出现凹凸。所以,习者在求达精神支撑八面的同时,又必须使之八面相等。
练习太极拳怎么做到松,虚、空
我们不要把太极拳的松、虚、空搞得很神秘,不要认为很玄虚。这些松、空、虚,在古典拳论中有所论述,有高深莫测的感觉。
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把这些松、虚、空科学化、通俗化。我用八个字来概括这些概念:自然为法,舒适为度。这就是所谓的松、虚、空。练习太极拳要自然舒松、自然舒适,这就是松。当然,松静、虚静、空静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步是初学阶段,周身放松,先求顺,后添劲
打拳时,用力要小一些,动作要轻一些,不要用拙力、僵力。要先掌握动作的方向、起始点、路线,求顺畅,然后再求劲力。
在这个阶段,桩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浑圆桩。站桩时,意念先引导放松,从头到肩胯、到脚,逐节放松。站桩能引导姿势的正确和动作的规范、合顺;站桩还能使心平静下来,去掉心浮气躁。站桩后,再练习基本动作,体会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和运劲规律。
第二步是在松中求顺、求柔、求圆
顺,就是要放松,要静一一心态上平静、神态上安稳。松和静是联系在一起的,是相辅相成的。要在动中求静,就是要意念集中在练拳上。
这是一种淡定的状态,是在运动中保持一种意念上的沉静、神态上的舒松。在做动作时,比如起势时双手向上起。这个动作如何做得松、虚、空?
就要在向上起之前,要先向下沉,这样就能以手带肘,以肘带肩;向下按时,要肩带肘,肘带手。这样,松中就带有柔了。所谓“运劲如抽丝”,就是要求运劲要慢、要轻、要柔。
第三步是松中求沉、求整、求变
这是进入了以意导气的阶段,要和呼吸进行很好的配合,同时更要注重腰的主宰作用。用腰来带动四肢,才能做到上下相随,周身~家,变换自如,轻灵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