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文化博大精深,想要将其学好,不仅要进行长期的基本功训练,同时也要不断的思考和感悟它的思想真谛。今天小编就以武式太极拳的“气”与“灵”来和大家做介绍,希望大家在阅读本文后可以对太极拳学习有进一步的提高。
武式太极拳的历史是比较悠久的,流传至今我们需要继续将其发扬下去。
武式太极拳首创于清末永年人武禹襄,至三世郝为真先生始广传于世。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术各派中一个重要流派,它对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特别是在拳理及技击两方面,直到今天仍起着指导作用。本文谨就“气”与“灵”这两个太极拳术的根本大法,根据前辈遗训,稍作阐述。
关于这两点,比较抽象,需要我们从实践中去把握。
首先谈谈“气”的练法和作用。太极拳是一种“柔”性拳术,技击战略强调“以静待动,后发先至”“化而后发”,化的来势,造成我顺人背之势,再乘机出击,制服对手。
如欲掌握这一技巧,首先要通过盘架子练成一种“棉里藏针”的内劲。
如何练好内劲
武禹襄先生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明确提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以心行气”,就是意到气亦到,心动意生,意动气随,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
太极拳比较注重意、心、气的结合,也体现了其内家拳的特点所在。
这里要注意的是“以心行气”时,必须“务令沉着”,才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气动身亦动,武氏又说:“气以真养而无害”。说明“养气”要顺乎自然,“以气运身,务令顺遂”,顺遂就是顺乎自然。
能够做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才能逐渐化尽后天之力,使先天之内劲自然增长,变动往来,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碍停滞之处。练习内劲应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故武氏又说:先在心、后在身,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投架子要平心静气,精神贯注、姿式顺遂,法术分明,以形为体,以意为用,如此则越练越精。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动势轻松圆活,内气流动长行不息,有隙贯通、虽微空而必至,能达四梢,可通九窍。内劲能如百炼钢,未发则蕴于内,既发突于外,似枪弹脱口之迅猛,无坚不摧。
其次再说:“灵”。任何拳派在使用上都把灵做为上乘要求,“精敏神巧全在于灵”。
太极拳也是如此,武式太极拳如干枝老梅,朴实无华。不论盘架子还是推手,一贯主张 “轻灵松软、外柔内刚”。刚而不滞,柔而不散,动静作势,时阴时阳。如环无端、活泼无拘。
尤其在推手时、力求松静轻柔、气敛神凝,以期做到“身推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循此渐进,自然进入沉着松静,轻灵柔化之境地。能轻灵,自能粘去动变,运用自如。要想探求轻灵之妙,还需掌握动度的大小。
拳论说:“动贵短,意贵远,劲贵长”。动短则一触即发,彼不及走化而已跌出。意远劲长,则放人弥远,功纯艺精,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务要控彼之三节,使彼不得活变,我才能得机得势。孙子虚实篇》云“微乎微、至于无形、神乎神,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说明动度小,发放走化则不露其形,运用精妙简便,化中寓发,发中寓化,迅猛隐蔽,蕴于内,而 不形于外,与人粘着,人不至我、我独至人、彼实我则虚、彼虚我则实,反复无端,应感 而动,使人莫感高深。
“气”与“灵”,是太极拳术的两个大法。气是根本基础,不能明心引气, 以气运身,内劲则无从产生增长,与人粘着则无威慑主力。
灵是体现,是应用,临敌不能随意变化,何显太极技击之神奇二者相辅相承,相因相用、实为学习太极拳之本,初学者切勿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