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法之罗汉拳
罗汉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中南拳之一。
因少林门人供奉释迦牟尼,并视此拳取十八罗汉之姿,故称罗汉拳。主要手法有隔、迫、冲、闪、点、举、压、钩、抄、抛。
腿法讲究腾、滚、扫、弹。罗汉拳要求上下相随,步随手变,身如舵摆,灵活多变,出手注意“夺中”和“护中”,劲力要求刚柔相济。
拳谚讲:“要想罗汉好,三正里面找。”所谓“三正”,是指的手要正,身要正,马(即步)要正,这是基础功夫。
练好“三正”,才能保持稳定,罗汉拳中较大的套路有“六十八式罗汉”和“一百零八工罗汉”等。
罗汉拳发展自少林拳的红拳、长拳及短打。出自清初福建之洪门。
因为清初禁止汉民聚众学习拳术,只有私下传习。
其罗汉散手,初只有八势,分左右两路,到了广东佛山,当地洪门人士演变成十八罗汉手,融会其他地方拳术,串通成套路,有三十六手、七十二手等合共一百零八手。故有称佛拳,预意为“佛山洪门拳术”。
少林罗汉拳罗汉拳,一如洪拳,先是练习坐马桩架、运气发劲等基本功夫,然后单势练习,再而双人练习短打。
据传罗汉功夫,有“十八金刚捶”“金刚掌”、“点穴术”、“有大小红拳”、“六路短打”等。
罗汉手,原属入门操练身手肌肉养气站桩之十八种“势”,亦称十八叟。
沧洲仍有人声称家传罗汉拳。在南方有称神拳、佛家或佛掌。
清期间由福建传入广东,创五(形)拳;即龙、蛇、虎、犳、鹤拳和以套路方式传习,因而广泛流传。
罗汉拳乃少林外家拳法之一。拳中刚阳有力,一派北派拳的特色。
硬桥硬马,使人感觉到其中的孔武有力和阳刚之气,加上套路的编排精巧,使整套拳打起来非常流畅,美妙。
“一字马一片身”是罗汉拳独特的攻守方法。无论进攻还是防守,罗汉拳以自己的侧身对准对手的正中,前手似弓,随机应变以寸劲或防或攻;
后手相随,或上或下,守中护肋。这种技击观念和格斗技术异曲同工。
俗说“南拳北腿”。一般认为腿功不是南派武学所长,但罗汉拳的腿上功夫却不容忽视。
与“北腿”的高起飞踢不同,罗汉拳为低腿劲踢,配合多样化的步伐,隐蔽性大,重心颇稳,每每能出其不意,一招制敌。
罗汉短打
民国三十年后出现了所谓《罗汉短打拳谱》之手抄本。
说是山东升霄道人,清乾隆年间着。
七星螳螂拳传人尊升霄道人为其先祖。跟着又有手抄本《少林衣钵真传》出现,书中指升宵道人初学于少林寺福居禅师、后又学于峻山某少林高僧。
(书中所言,未有佐证)相信是螳螂拳后学所编。《少林衣钵真传》说是咸丰时之弗遑道人所着。
罗汉螳螂拳
罗汉拳另一分支,在清初期间由李氏(李元赞)家族由福建传入山东,后发展成罗汉螳螂拳。
当罗汉拳传至山东后,其短打手拳法(五花手/梅花拳)演生出更加实战之拳术,罗汉螳螂拳十八掌配合十八种步法,手法七长八短,一手化五手,也被称为梅花手(拳)。
罗汉螳螂拳又称七星螳螂拳。之七星螳螂拳内容包括;十八罗汉气功、十八(手)叟拳(十八罗汉手)、五花手(梅花手)、崩步拳、插捶等。
祁家通背拳
祁家通背拳内容亦有大量罗汉拳因素。其《明堂膀切手》法,包括四妙之短打手法。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十八串通(手、掌)法。
通背拳保留了原始之练习方法,以单操散手为主。
基础有三十六手。
南少林拳术
漳州地区罗汉拳属南少林罗汉拳,主要有以下几个分支。
一、少华堂罗汉拳。现由林增辉以“少华堂”为名传下。
二、一清师罗汉拳。在漳州由南山寺一清和尚传下。
三、林有才罗汉拳。由漳州岳口理发师林有才(永春籍)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