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南北的生活习性差异比较大,所以也就造成了武术风格的不同,也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导致了我国多种多样,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从武术上面就能看出这一差别,武术里面的招式流派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地域,延伸出来的套路也是有所不同。
由于我国南北文化,还有民风的区别等等,这种差异可以说是武术招式的不同,也可以说是两个方向的武术派别的不同,但是终归于一点,都是我国几千年来灿烂文明的一种见证,下面就来和小编了解一下中国南北武术方面的区别都是有哪些,以及是因为什么原因。
1. 北方地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
北方文化核心的黄河中下游,气温寒冷而干燥。特别是隆冬季节,人在室外练武,难以抵抗凛冽的寒风,因此必须不停地、快速地甚至是激烈地跑跳,以激烈强劲的动作,增加人体的热量,这几乎是北方拳派的普遍特点。黄河以北则是广阔无垠的蒙古大草原,在草原游牧民族需要谷物、纺织品、金属制品,当他们不能用和平手段来换取这些物品时,便常常采用掠夺的手段,冲突在所难免。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北方文化具有坚韧朴实、粗犷豪放的特点。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民俗习性潜移默化影响下,北方拳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从查拳、华拳、通背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这些北方拳种的分析来看,北方拳种普遍存在朴实简练、舒展大方、形健劲遒、动静分明、发力顺达、协调完整等与北方文化和民俗习性相吻合的特点。
2. 南方地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
南方气候、地理条件与北方迥别。南方的年平均降雨量超过黄河流域一倍,加上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为喜暖需水的作物生长和水生物的繁殖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在这一带生活的民族,相对北方而言无生活之忧,使他们能够安于现状,而浩渺的江湖和瞬息万变的天气又容易引发他们的遐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的南方文化难免会有轻灵活泼、富于幻想的特点。就民风而言,南方一般敏慧、劲悍、轻飘、工巧。另一方面,南方人口密集,地少人多,这就大大压缩了人的活动空间(也直接影响了武术套路的活动空间)。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以南拳、南刀、南棍等拳打卧牛之地为代表的南方拳派。南方拳派历史悠久,其发源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与潇洒、豪迈、大线条、大幅度的北方拳派相比,动作空间小,且集中在人体的上部,即人体的头、颈、胸、腰、上肢等区域,技术特点更是别具风格:步法稳固、手法灵活多变、拳势劲悍、刚劲有力,常以发声吐气助长发力。这正是在南方文化的熏陶下所形成的拳种风格的自然流露。
武术里面的招式派别风格都是丝毫不同,因为各种历史典故,以及地区人文习性的不同,也出来了很多不同的流派,这些无疑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上的一种瑰宝,是历代先人智慧的结晶,我们来看一下,在我国还有那些比较出名的派系吧。
南拳拳系
这是一个浸润着亚热带海洋情调与丘陵丛林气息的拳系。它以福建、广东为中心,广泛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区,故称“南拳”。
关于南拳的起源,从前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福建有一座少林寺,为嵩山少林的分支,人称“南少林寺”,寺中僧人世人习武。康熙年间,西鲁国来犯,无人可敌,福建少林寺僧人请缨出征,大破西鲁国,班师凯旋。不久,有奸人进谗,清廷派兵围剿福建少林寺,将该寺焚毁,寺中仅有五僧幸免于难。这五位僧人四处寻访英雄豪杰,创立了洪门(天地会),立誓“反清复明”。福建、广东、湖北一带的南拳都由这五位僧人传出,因此尊他们为南拳“五祖”。
事实上,清代康熙年间根本没有什么西鲁国,更没有来犯这事,当然也不会有南少林寺僧人为国出征的壮举。这是洪门中人社撰的故事。但是,福建究竟有没有一座少林寺,倒成了历史的悬案。有人认为这座少林寺在福建莆田,有人认为在福建泉州,甚至有人说在广东连平。1996年,在福建福清发现了一处寺址,陆续出土了不少刻有“少林”字样的文物。经学者初步考订,此处即为福建少林寺,其存在年代约为从北宋到清雍正年间。
关于福清少林寺与南拳拳系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座南少林寺在南拳拳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经产生过重要作用。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福建地方武功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