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太极拳经历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已经演变成了很多的门派,其实无论太极拳的哪个门派都是共同的特点的,但是也有它们自身的特点,像这些特点的地方需要我们去体会。
吴式太极拳相信大家一定不是陌生的,它的特点从外形上几乎没什么变化。
吴式太极拳以松、柔、圆、缓、匀为特点。要求动作安稳、舒展、轻松、柔和、缓慢、均匀。既要使肢体关节、肌肉依照一定程序节节地轮换进行运动,又要达到良好的休息与锻炼。在心里内在方面,则要求心理安静、精神集中,以意识引导动作,这样可以消除练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紧张与疲劳,达到身心同时休息。吴式太极拳的呼吸运动是采取腹式呼吸,要求练者气沉丹田虚领顶劲。然而,吴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大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又有自己独秀的芬芳。吴式太极拳结构严谨,理法咸备,坚持意形并重,身心双修,虚实清楚。其在身形、步法和运动中的主要特点是轻松自然、连绵不断、循规蹈矩、独具静态,以柔化为主,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极柔软而后极坚刚。
轻松自然是吴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
练好吴式太极拳基本的要求是轻松自然。轻是基础,松则是根本。吴式太极拳强调的松是舒展之意,即自然、舒张、展开。每个关节,每块肌肉都要放松,使全身无丝毫僵硬之感。松也可以理解为柔,但柔绝不是软。所谓轻松自然是指练拳时,首先要做到思想上排除杂念,每一根神经都要放松。从预备式开始,就要达到入静状态。肢体放松,自然相随,每一块肌肉都不使无用或多余的力。放长身肢,曲中求直,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表里如一,动作随意,意到神随。
吴式太极拳主要的讲究就是松,这里的松指的是自然。
一定要做到松而不懈,精神足而动作灵。不得有僵滞之处,僵滞则气血不通,气血不通则动作不灵。练拳时,周身的关节、肌肉,除维持姿态的部分要适当吻合、紧张之外,其它的关节、肌肉,凡能够舒松的部分必须做到自然松开,达到不加思索地任自然运动,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吴式太极拳轻松自然的深刻内涵。
连绵不断是吴式太极拳的显著持点
连绵不断是指在练拳时,要求整体动作一气呵成,节节都要贯穿,绝不能一个动作完成后,稍做停顿,然后再练下一个动作。要式式连接不断,即前一个式子的结束便是下一个式子的开始,绝无亮象之势。这是吴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流派的明显不同要求。要做到每个动作似停非停,将展未展,随屈就伸。一招一式既要准确到位,又不可断续。一招起势,永不停歇,直到全套练毕。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接续连绵,无停无止,无息无休。练吴式太极拳要立足一个慢字。慢不是停滞。在练拳过程中,维持适当缓慢均匀的速度,是为了便于以气运身,使内气能够从容运行,畅通无阻。练拳时不慢,则心不能静;心不静,则意不能专;不慢,则气不能沉;气不沉,则周身不能松静。慢是太极拳练“意”、练“体”的关键。但慢中还要做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对内要力求集中精神,呼吸匀细;对外则力求节节贯穿,完整一气,做到运劲如抽丝,表里精致无不到。
循规蹈矩是吴式太极拳的独有特点
吴式太极拳独成一家,重在其式要求严格,循规蹈矩,不可瑕疵。所谓循规蹈矩,主要是指在练拳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动作来进行,即身形正,步法准。吴式太极拳在身形和步法上的特点是:
1、牮柱式与立柱式:就是指的是是指在庙中支撑的柱子。
吴式太极拳的弓步与其它拳种的弓步具有明显的不同。弓步要求前腿弓膝,膝尖对正前脚尖,后腿蹬直,尾闾对正后脚跟,上身前倾到鼻尖与膝尖和前脚尖在一条垂直线上;后腿与后背形成一条直斜线,与地面垂直线呈一定的夹角,如牮柱支撑之势。此式严谨,玄理深奥。立柱式是指身体的重心位置必须与一只脚在一条垂直线上。吴式太极拳的各种式子的重心大多在一只脚上,即重心与一只脚在一条垂直线上。这同其他拳种的三角支架式的身形,即重心与两脚成三角形和人字步的身形,及重心三、七分在两脚的身形有着明显的区别。牮柱式和立柱式的身形,其共同特点是能使运动中的升降、伸屈、旋转等活动,始终保持与重心垂直的部位相结合,使身躯各处都能形成弧形或螺旋形的运动路线,触之即可升降、屈伸、旋转、进退,无须先移位的过渡动作,反映迅速,动作轻灵,一动无有不动。身形正,下盘稳,步法才能轻灵,进退更能自如。
2、收臀:臀部的向外突出是人体固有的现象,但在练吴式太极拳时,则要求绝对不能突臀或蹶臀。收臀是吴式太极拳对身形的基本要求。所谓收臀,也叫溜臀,是指身体下蹲时,臀部要自然放松下垂,腹部向内收缩,含*裹裆,含胸拔背,使臀部与背的下部相平,从外面看不出突出的痕迹。收臀姿式做得准确,可以使尾椎骨向前下松垂,重心下降,臀部肌肉放松,增加身体的稳定,保气不外泄,下盘稳固,转腰灵活。如果臀部突出,势必影响全身的完整和统一,使上下隔绝而成为两橛,而减小了身体的灵活程度,以至失去拳术的大部分作用。
3、川字步:吴式太极拳对步法的要求非常严格,其中有正步和隅步之说。所谓正步和隅步,是从八卦中引申而来的。正步走四正方,即东、南、西、北;隅步走四隅方,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无论正步还是隅步,要求必须做到左右两脚平行,脚尖朝着同一方向,一前一后,俗称川字步。正步两脚横向间隔宽一横脚,后脚尖与前脚跟距离长一顺脚;隅步两脚横向间隔宽一脚半,前脚跟与后脚尖的距离长半脚。这样以练拳者自己脚的尺寸,定出了步法的间距,既保证了立身中正,也满足了进退旋转的大限度。步法间距适度,所组成的支撑身体平衡的底面积有利于身体屈伸变换,特别能使重心垂直在底面积的佳位置上,形成身体随遇平衡之势,始终保持立柱式身形,以使重心不变而使肢体活动达到大范围和佳要求。步法是练好拳的基础,本固而枝荣。如果步法散乱,不合规矩,是很难把吴式拳练好的。步法符合要求,方能练出灵活协调,动作一致,周身一家的风格来。
4、转换:转换是指重心的转换,是式子与式子之间的过渡动作。吴式太极拳的转换与其他太极拳流派有明显的不同,是变换于实腿,发劲合于重心腿。转换是逐渐由虚变实,由前到后或由左到右的,绝不能骤然变动。转换时必须先“开”,就是先松,把周身关节舒松之后,才能开始重心转换。无论进步还是退步,转换时腰部先松,使实腿重心稳定,当虚腿的胯、膝、踝、足各关节虚松之际,及时向前或向后舒伸,以实腿送虚腿,这样才能达到自然轻灵、重心稳定的要求。转换时要特别注意身体不可有升高或降低的情形,否则将会影响步子变大或变小,造成步法不准确。
吴式太极拳转身动作的旋转腿,即轴心腿都是在重心腿上。旋转时要注意以腰带胯、以胯带重心腿、以腿带膝、以膝带踝、以踝带足而动,要节节贯穿,不可逾越。旋转后重心再转移时,也要做到腰以下的各肢节逐节变动,不论是前进、后退还是横移,都必须做到由脚到膝到腰,节节贯穿,不可隔断、跳跃或变动。重心的转换说到底就是虚实的渐进变化。
5、端引:所谓端引指的是四肢末端的牵引力,即手脚在运动过程中,由末端牵引而出,形成的节节贯通、对拉拔长之力。端引是由意念生成的一种牵引力,也是由意念生成的一股气流,所以,端引既是一种力,也是一种气,是由意念而生成的一种内力。(也有人把它说成是一种生物电)。拳论里说的“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说的就是这种内力。这是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和感觉到的内力,也是吴式太极拳的独门功夫。一投足、一伸手即可形成的这种内力,力达四肢尖端,引而不发,收放自如。端引做得好,练拳时明显给人一种非常轻巧的感觉,迈步如猫行,行拳如流水,轻松自然,连绵不断。不仅外人能看得见,自己也能感觉得到。
独具静态是吴式太极拳的突出特点
吴式太极拳讲求的静态,绝无静止之意,主要是指练拳过程中思想要高度集中,杂念彻底清除,身体完全放松,动作沉稳缓慢,是动中之静,是指练拳过程中的静态反映。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思想高度集中,杂念彻底清除,讲的是心静。心静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要集中专一。思想要沿着拳路往前延伸,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心思全部用在拳路上,以意念驱使动作,使动作形成气敛入骨,神舒体静,连绵不断,来往自如的自然运动状态。身体完全放松是身静的表现,它要求练拳者在练拳时要做到呼吸平稳深长,气沉丹田,虚领顶劲,放长身肢,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其外在表现是不用拙力,不纵不跳,随屈就伸,更不可有明显的发力动作。所有动作都给人一种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观之似有,抚之则无的虚幻神秘之感。身体完全放松,动作沉稳缓慢则是意静的外在表现。意静是静的高阶段,主要反映在神态上,要做到目光集中,心领神随,意到、神到、手到。反映在动作上就是要沉稳缓慢,如动作迅速快猛,必然导致目光散乱,心神不定,气血不通,重心不稳。沉稳缓慢可使内气能够从容运行,畅通无阻;可令周身松静,气闲心专,用意不用力,达到身静意展,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