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意、精、气、神
笔者认为两文均谈到的“内三“吴式太极拳是什么?心就是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就是心”(解守德先生语)。练吴式太极拳中的心,是担负多重任务所形成的心境、心地、心态、心绪表现。故今人多有“心法”研究一词,是研习吴式太极拳较前沿的词汇。
意:具有意向性与直接现实性。其与心有区别,王李文中已谈得较清楚。不过须明确,意以心为基础,它的策源地在胸前十字中心。
有个说法,叫下意识动作,即意直接引领动作。初练吴式太极拳,心的作用大,什么都要通过思维、记忆、想象,而动作熟练后,心的作用行于骨为骨气,行于肾为肾气。
内气无比珍贵;三日清气,是从呼吸道或食物进入体内的营运与升补内气之气。可见,“内三合”之气是特有所指。 神:按佛门意见,分识神、元神、真神。
识神,指经验、感受等,识神以外界习染为特点;元神具有原始性、清纯性、混沌虚无性;真神乃性空之灵神,比元神高一级,以元神为基。具有先天性、本源性,是复归其根中之根,是归璞返真之真。
常言道:“神妙莫测。”神与内气组合,成为灵神、灵气。神是精、气、心、意诸方化合、综合、调控的结晶,它主宰一切,调理一切,控制一切,神既是修炼吴式太极拳的出发点,又是其终极点。拳理言:炼神还虚(很难以虚)。
二、用之妙
明确了“内”之前五项内容后,便不难看出其作用。
可以全方位了解内功理法的内容,使内功依项依序到位(当然还须了解其它训练知识)。即从外到内,从浅人深,一层一层推进。
不至于顾此失彼、贪多求快。以练简式的准备式无极式为例:心——静,定;意——用一半意,另一半休眠;精——意念睾丸以蓄养。
气——通过匀,缓,深,细,长的呼吸形式,加以直养、培植;神——主静中有动,让百会、会阴、劳宫、涌泉、命《门五穴位回环运行。似乎两手心两脚心相呼应相关照。
可以清楚理会吴式太极拳内功的原始动力及终极目标是神灵,或日灵气、灵性。招式是其形,是外表,而招式中的理法、心法是其术,是其内涵。只有招中有术,术中有招,才能体悟其妙。
以简式的左搂膝拗步为例,其招式简述为:左向出左脚,呈左弓步,左手搂左膝,右手从耳边伴随左脚向左前方推出。其术为:动作在心中一静一定中转 换。
意——当劲力从右手推出时,意在左脚趾。
精——左脚伸出时,左睾丸上提,重心落于右脚时,右睾丸下伸。
气——动作合式时,吸气、聚气,腹似贴命门,动作取开式时,气呼出,似乎贴肚脐眼。以此法补气、养气。 神——主使左手按膝时食指引领左臂带外旋,主使右手推出时,小指引领手臂带内旋。
功力增长时,则变成螺旋转圈。上下、左右、前后相照应并落实“外三合”。待熟练到灵性控制时,几乎无动作无规矩意识,但却合于动乍要求与规矩。
三、彼力
拳谱言:“用意不用力”,又言之“气与力合”,不用力又何以与“力”合?故须辨明“此力”(与“力合”之力)非“彼力”(“不用力”之力)。 首先须了解“用”的释义与“合”的释义。
“用”,为运用、使用、应用。"合”为内外整体性,互抱一团;内外沟通性,双向交流;统一趋向性,处动态平衡中。那么“沟通”“互抱”,“趋同”都是“用力”。矛盾便出来了,一说用力,一说不用力。这里须明确古人用字特点,求精炼性与囊括性。
一字所指,语境不同其义有别。一个“打”字尚且有几十种含义。有些含义之间则相差十万里。“用意不用力”之“彼力”是专指,即僵、拙、硬、笨、死这五种力,这均不属于该与“气”相合的力,即不用之力。这五种力是:
僵——僵持不灵活,且呆滞。不柔和,不协调。如手动呆板,或手动、身没动。
笨——蠢笨之力,机械、呆板,缺乏灵性支配。如一拳就是一拳,没有周身配合,身子骨节紧。
硬——生硬之力,缺乏灵动、活泼、圆润性。如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之状态。
死——憋气之力,没有活性,没有松柔。如咬牙切齿之力。
以上五种“力”属用意不用力之力。其共同特性为:与心意脱离缺灵气指引;与周身轻灵相悖;与内气不合,与呼吸不配合;缺乏协调性、稳定性、和谐性;刚柔不相济,阴阳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