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习练太极拳要熟悉太极拳理论。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有助于提升太极境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下面随着太极拳教程了解一下吧!
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习练太极拳要熟悉拳理拳法,这样才能练好太极拳,不会走向太极拳的误区。
第一要树立太极拳是“武术”的基本理念
要学练太极拳,首先必须认识太极拳,了解太极拳的基本属性。太极拳是“拳”,“拳”就是武术,武术就讲技击,通俗说法就是“打”,打就有攻有防。练拳的基本目的是防身御敌,打败甚至消灭敌人,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从搏击中总结出来,而后又是为了搏击的。
虽然太极拳与其他体育及艺术形式有相通之处,但我们不能把太极拳打成体操、舞蹈,而是要充分体现出武术的特色,打出攻防意识,打出武术的气势与精神。这一点长拳体现得明显。
太极拳属于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太极拳与其它武术不同之处就是内劲,太极拳练的是内功,用的是内劲。
讲究的是不丢不顶,引进落空,粘黏连随,以柔克刚,动作走圆画孤,柔和缓慢,后发制人,重在引化,不多主动进攻。
这就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认为太极拳“不能打”、“不为打”,忽略甚至忘记太极拳的攻防本意。所以习练太极拳更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把太极拳与其他体育及艺术形式区别开,一定要把太级拳打成“拳”,打出武术的味道与劲道来。后通过推手对练,掌握一定的攻防技术,必要时起到防身御敌的作用。
第二,树立练拳主要为健身的基本理念
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是武术,但任何武术都离不开肢体动作,因此,客观上起到健身作用。可以说健身是武术的副产品。武术的健身作用很早就被认识,所以历史上也有许多人是把习武做为健身手段来习练的。
太极拳理论能教会我们为人处事之道,树立正确的观念,可以引领我们正确的练习太极拳,正确的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
张三丰祖师就讲,“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把健身作为练拳的终极目标,反把技击看作“末技”。特别是到了热兵器时代,武术的搏击作用逐渐降低,为健身而练拳更成为主流,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练拳人的共识。那为什么还要强调健身的理念呢?
健身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例如做广播操、保健操、跳绳、踢毽子以至跳舞、做家务都有一定健身的作用,但都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只能称为“活动”,也不能真正强身健体,只能达到亚健康水平。当前大部分太极拳习练与此相仿,只是模仿太极拳动作,做一些肢体运动,俗称“画道道”。
有的能打出一些太极拳味道,看起来也不错,但也只能应付表演比赛,练不出真功夫。基本上属于“活动”的层次。我曾经问过一些人,这样练了几年以后,身体状况有没有明显改善,原有的病痛有没有消除。大多反应说“一般”,健身效果并不明显。
旧病未除,甚至又添新病,如膝盖疼痛。我又曾简单地测试过几位习练多年得过不少奖项的人,让他们就地跳台阶,结果跳两级都很费力,甚至只能跳一级,还很滞重。
说明他们两腿无力无功,又哪里谈得上健身?我认为这还是练的不得法,一是练拳不练功,特别是不苦练基本功;二是练拳动作质量不高,只求柔软,缺乏“内劲”,强度不够,外形优美,内在的劲道不足,都不是真正的健身。强调健身理念就是要通过高质量、高强度的习练,练出功夫,真正能祛病防病,达到显著强身健体的效果。
第三树立练拳重在练功的理念
中国武术是以功夫著称于世的,练拳重视的就是“功夫”,有没有功夫,功夫高低,向来是衡量拳艺水平的重要标准。但现在很多人把注意力都放在学练套路动作上,却忽视甚至忘记了这个根本。“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不练功夫就不是真正练拳。
什么是功夫?功夫就是体能,就是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稳定性、灵活性、柔韧性、协调性等,所谓有功夫就是这些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例如腿上有功夫,就能跳得高、跑得快、双腿有力,甚至能“飞檐走壁”,手上有功夫,手劲大,甚至能拧断钢筋,这都是苦练出来的。
由此可见功夫与健身是一回事,有功夫也就是体能好,功夫增长了,也就是身体素质提高了,体弱多病当然谈不到功夫,所以我们练拳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练功,也就是为了健身。
练功首先是多练基本功,又称“筑基功”,是打基础的功夫。“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做什么都要先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