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太极拳讲究的速度比其他拳种巧妙得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接手时要求后发先至,一是在粘黏连随中有触而发。
前一种情况,尽管出手在后,效果必须抡在前面;后一种情况,速度快在距离等于零上。这种要求是很高的,没有意在人先的功夫,没有触而有感、感而能发的功夫,这两个要求都难以达到。
气沉贯全身,意沉通关节。做任何一个动作,不管是横行、斜行还是上行,都要有松沉意。松静是没有止境的,随着功夫的不同,对松静的感觉和体认不一样,一分功夫一分松静,功夫的深浅决定于松静的程度。
第三是要周身协调,动静自然。从攻防角度讲,前两个要领是手段,第三个要领是目的。松也好,静也好,练拳推手,都是为了周身协调。上触下知,左触右知,一触周身都知,无突兀,无缺陷,碰到哪里都有弹性反应。
这要分两个层次,一是走拳架时做到周身协调,二是与外力接手时仍旧周身协调。不管外力来势如何,我都保持顺势。这要靠一个“活”字,活中求稳,稳中求顺。
多数拳种都讲究下盘稳,脚下生根,太极拳也不例外,但它更讲究劲路的活。因为它是以小力胜大力,如过于求脚下生根,难免落于较力,只有活起来才处处显现生机。
太极拳前辈曾说:“一动无有不动”。就是说,一个很微小的动作,都是周身运动的结果。这句话说得很有分量。实践证明,只有练到这种程度,才算周身协调。
达到纯熟,就会应变灵活,或化或发都出整劲。练时由动得静,用时由静极生动,或动或静皆出自然。
这些功夫都来之于太极拳的要领。太极拳的要领很多,但基本的只有三项,那就是心静、体松、周身协调。可以说,这就是太极拳的基本功,既是健身的精髓,又是防身的根基。吃透要领,怎样练太极拳就显而易知了。
首先要解决心静的问题;练拳之前必须先静身心,既要放下昨天的所作所为,又要推开今天的种种负担,还要不理会明天的阳光风雨,把心收在当下,站住身,定住神。
能做到这一步,可谓练拳有门。其实,平心静气这一要领不仅在练拳前要做到,而且贯穿到练拳的整个过程,进而还要待续到练拳之后的日常生活中去。只要心静,气自顺,神自安。
其次是要做到体松。练拳时,不管是练套路还是推手,身体的肌肉,关节都要松下来,只有松下来周身才会在运动中气血畅通。松者,沉也。此沉又含气沉和意沉。
太极拳与中医的养生之道
1、太极拳运动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又以平衡阴阳为养生的核心内容。《素问·生气通天论》谓: “凡阴阳之要, 阳秘乃固, 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经文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 又是养生论的主旨。
太极拳理论是源于古代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学说,所以阴阳是太极拳运动的核心,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
因此, 有太极拳家按阴阳特点将太极拳运动平分阴阳, 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
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这样的划分使阴阳概念、阴阳平衡理念在太极拳运动中更具体化, 更富指导作用。
2、太极拳运动动静结合,形神兼修
中医养生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兼修的养生方式。我国古代长寿老人陆游在动静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好, 一生坚持读书三万卷, 写诗万余首, 但仍坚持每天练剑, 终生不懈, 终享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