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中医藏象学中称脏腑之气为心气、肺气、脾气、肾气、胃气等,专门指代各脏腑的功能活动。人体内的气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等。
明白了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及功能,对我们理解练气健身是有帮助的。
因此,我们练拳从起式的开合呼吸,到收式的收气归丹,整个过程都要放松练,用意而不用拙力;并注意整体动作的上下相随,内外合一,节节贯串而气遍周身,将全身的气混合运转,不断壮大,并与天地之气融为一体。
这一过程也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过程。
学习太极拳身要稳
简单地说,太极拳就是混合的圆形运动。在做不同方向角度的圆弧运动时,身体的稳健是保证心静、体松、神凝、气顺的基础条件。
王宗岳宗师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中,对形体的要求是“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头顶悬”。
具体说来,就是在运动中虚实转换要稳;要圆裆开胯,使下肢形成一个拱形,既能承受身体的重量,又保证在运动中拳架的稳定工整;松腰松胯是保证在运动中既稳如泰山,又灵活自如;
松肩垂肘既能使力达于手指,而又保证上肢不漂浮;虚领顶劲使人的椎体松开,既保证人体正直,又能使头部灵活运动等等。以上诸条都是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要遵守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学习太极拳境要佳
这里的境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环境,一个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要佳,就是要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练习,不在天气恶劣的时候进行练习。同样,对于社会环境,同样需要在舒适的环境中练习。
事实上,上面虽然提出了六个要领,但是其本质上都是在追求自然与和谐。在我们的练习过程中,同样要保持这样的原则与追求,认真的学习太极拳的拳理,掌握太极拳的要领,从而真正的学好太极拳。
练太极拳42式的四大作用
一、保健神经系统
正常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身体各肌群之间,肌肉活动与内脏活动之间,各器官、系统及器官与系统之间的密切配合以及身体内外环境的直辖市统一,都有赖于大脑皮质的调节作用。
练功时要求清静用意,精神内守,可以增强意念控制能力,减少外界干扰,使本体感觉皮质部位的兴奋抑制过程在一定时间内能严格地、有节奏地转移,兴奋与抑制更加精确地配合,感觉器官能更准确地摄取外界信息。
由于感官知觉功能的提高,增强了人体的积极性反应。对语言、文字等信息也更加敏锐,利于形成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更趋完善。
这样无论学习文化知识,还是掌握协作技术,都会迅速准确。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会感到精力充沛,头脑清晰,思维极有条理,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均明显提高。
意识和动作相结合的练功方法,会增强神经系统的扩散性,使协同中枢之间的活动更加协同一致,即大脑以质的运动中枢及第二信号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皮质的其他部位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人体很快就消除了疲劳。
对慢性病患者来说,由于大脑的充分休息,打破了慢性病的病理兴奋灶,消除了病灶的反馈信息,提高了健康水平,终达到根治慢性病的目的。如:失眠、健忘、精力不集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证等。
二、改善运动系统的功能
太极拳运动以螺旋缠绕的缠丝劲为主,使生理负荷更趋于合理,使骨骼、肌肉、关节得到系统全面的锻炼,使骨密度增厚,骨径变粗,骨面肌附着突起有力,骨小梁的排列更加整齐规律。
这些变化会增强骨的新陈代谢,胶原含量增加,关节软骨增厚,单位体积内细胞核数量增多,再加上肌肉力量的增强,就加大了关节的稳定性,以及关节囊周围肌腱、韧带的延伸,从而使关节活动幅度增大,使骨变得更加坚固、抗压、抗折、抗扭转等。
太极拳通过螺旋式的缠绕运动,通过反复拧转绞动,配合有意识的放松放长,使肌纤维拉长到一般运动难以达到的长度。
锻炼日久,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结缔组织增多,参与活动的肌纤维和毛细血管数量增加。所以经常练太极拳的人皮肤会逐渐变得细腻光泽,肌肉弹性好,健美有力,反应速度加快,对肥胖症、过瘦的体形都会有明显改善。
三、锻炼消化
人体健康与否,与消化系统的功能关系密切。通过太极拳的意气运动,使内气贯通五脏六腑,深长的腹式呼吸,也使膈肌大幅度地上下移动和腹肌大量活动,形成了对胃肠器官的软性按摸。
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增多,缩短了消化时间,使营养物质的吸收更加顺畅。
四、增强心脏功能
通过持久太极拳锻炼,可使脉管通透性增强、血流加快、毛细血管得以延长伸展、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收缩力增加。还能改善动脉的弹性和韧性,使冠状动脉口径变粗。
使脉管系统更加完善,营养物质、吸进的氧和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更加顺利地运送到各器官组织之间,进行新陈代谢,有利于内环境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