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视左前兼顾右。身再略螺旋下沉,向左旋转,重心有左换右。同时两手随身下沉,变左逆右顺,先略向右前下沉,坐腕再随身左转,向原预备式的左前方提起捧出(高度约与肩平)。眼看左前方。
动作二
身螺旋向右旋转下沉,重心由左变右。同时两手变左顺右逆,坐腕加棚劲翻转。
随身旋转向右上侧外划弧变捋,两手距离由手到肘的宽度,左手高度在鼻前中线,右手略高,与眼同。眼先看右手在看左肘前。重心由右变后左,右脚跟为轴,脚掌贴地随身右转,左膝里合,要做到松垮,右膝和右脚大趾要开中有合,脚心空。
动作三
身继续向右旋转,螺旋下沉,重心由左变右。两手继续以左顺右逆,随身右转螺旋下沉向左侧后棚出,高度略降低与鼻同。
同时沉肩坠肘,松垮,提左膝(上下相合),逆缠提腿,脚尖上翘里合(做到膝合脚开),用脚跟内侧贴地向左前方蹬出,眼看左肘前。
动作四
身先向右略下沉,同时两手微左顺右逆,重心再向右沉,然后走下弧向左旋转。
左脚尖随身略左转落地,重心由右后,裆走下弧移到偏左前。
同时两手变左逆右顺略走下弧向前略上棚出,左手掌心空,向下,高度在胸前中线,左手与左膝合,右手掌(指尖向右外)掌心向前略偏右,位在右膝外侧。
右手与右膝和,沉肩坠肘,突出掌根,眼视前方。
动作五
身向左螺旋下沉上升,同时左脚尖外传,左手逆缠前棚变顺缠,指尖向前上抖,走上弧再变逆缠下沉,向身前里合于右肘弯处。
左手向前上挤/撩、收回,走一个立圈)掌心向下,指尖向前,虎口仍要圆,左肩沉,左肘外棚劲不失。右手,腿同时随身左转以顺缠向前。
右手掌心向上,指尖合,高度在胸前中线,右腿上步时,脚跟提起,以脚尖擦地略划里弧向前虚步,脚尖(或脚掌)点滴,位在左脚右前方。眼左顾右盼,重心在左。此动作要快。
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下沉,右脚跟微提(上下相合)脚尖点地,同时右手向前上略逆上翻,左手同时外翻顺缠,指尖贴右肘偏里翻转,左肩肘有向前下棚意。重心在左,眼看前略下。
身继续为微下沉。沉肩坠肘。右手由掌渐变拳(虚握),同时右膝提起。脚尖离地(上下相合),含胸塌腰。身略向前下合,重心全部在左腿。
同时左掌继续顺缠外翻向前下沉,掌心空,向上,小指为主,大指合,高度在腹前中线:右手逆缠变拳后经身前上提(略左转)(高度鼻尖)在下沉。
身随势,略右转胸肌放松,气沉丹田。同时左掌向上略逆上合,左拳变略顺缠下沉合于左掌心:右脚向下平面震足沉气,重心在左。两手与小腹约一拳之隔。
第三势 懒扎衣
身微向右转螺旋略下沉,重心偏左。同时左掌右拳粘住用双顺缠略向右前上引(高度在胸下腹上),眼看右前。身向左转螺旋下沉,重心走下弧移到右。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理论
1、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
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人的身体的各个部分一起工作运动。所以,人才有无限的可能性。
易学认为,凡是属于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阳的范围;凡是属于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静止的待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阴的范畴。
而太极拳就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在一招一势运作之中,阴中含阳,阳中具阴,阴阳互变,相辅而生。
2、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将气功运用于拳术之中
中医学中的导引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发明的一种养生术。主要是通过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血液精气流通无阻,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