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直以圆为美,逢年过节都是团圆,所以只要是美好的事就离不开圆。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因此也离不了圆,太极拳的好处众所皆知,小编今天就讲讲太极拳的圆,太极拳教学里也有涉及到圆的说法,下面看看太极拳教程的说法吧!
这“三个圆”是什么
一是手脚在运行时,自身要螺旋式的走成一个圆,整体要像在一个圆里走,保持不要出这个圆;
二是周身其他部位的运行也要协调地走曲线;
三是造型态势也要棚圆。
总之无论怎么走,都要走圆,进也是螺旋,退也是螺旋,快慢都是螺旋,用螺旋式的走法将阴阳劲结合一起练习,使之达到平衡。
螺旋式运动是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其运动之妙,就像一堆圆形巨石从高山翻滚而下,其惊人之势,所向披靡,锐不可挡。
阴阳消长,圆活应变。从太极图直观地来谈这个问题。太极图中阴鱼“鱼头”放大的部位,阳鱼恰处于“鱼尾”状,从空间来看,阳鱼在这一方位被“挤”小了.同样的道理,在另一端,阳鱼的“鱼头”放大,而阴鱼在缩小,被“挤”成了“鱼尾”。
这是《易经》揭示的另一重要的运动现象,即阴阳共处于一个“圆”时,其运动规律是此消彼长,阴进阳退。阳进阴退。易者,变也,这个变化有章可循。
只要明白了此道理,练拳就能达到进退自如的境界。如果是推手,就能你进我化,边引边进,左引右进。
太极拳与圆的关系
自中国古代起就多以圆来表现完美,圆满。“圆”看似简单,其实很神奇。《吕氏春秋》中说:“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方之围。”倘若用现代几何学的理论来分析圆形,就可以发现它比任何一种形态的面积、体积、空间的容量都要大。
其始端没有定位,中心无所不在,圆形始终相通,无始无端,永无终点。难怪有些哲学家认为:“一切立体图形,美的就是圆形。”《周易·系辞》中说:“耄之德,圆而神。”
太极拳与圆具有直接的紧密的联系。太极图的图像是以圆形而展现的。哲学家们通常是以静态之美去赞美圆,而太极拳则是以动态之美来表现圆。太极拳的动作每一招每一式均离不开圆弧,往往是一气呵成,圆满而就。
外在的拳势运动,在动作上犹如那自然旋转的浑圆球,无轨无际,周而复始,处处体现出那无招不圆、无势不圆的形式。而内在的神意运动也如同浑圆的球,精、气、神俱融入无形的圆弧状的旋转运动中,在意念的连接下促进内圆的阴与外圆的阳相依相融而成为浑然一体,至此达到周身无处不太极,无处不是圆,无处不是拳的境地。
圆是自然界不容易擒拿的形体,也是能化解来力的形状之一,所以太极拳取法于圆,效法于圆,无论身法、步法、手法,无不走弧形,划圆圈,绝不直往直来。
根据太极拳拳理要求的“一动无有不动,一圈无有不圈”,太极拳在动作外形上有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胯圈、膝圈、足圈等;在体内则是气流流注旋转。练拳时先由大圈练到小圈,再由小圈练到外形看不到圈。
太极拳许多动作都有抱球的过程,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转换中大多有抱球,含胸拔背势就是个圆 ,后背不是平的,更不是凹陷的,如果是平的或是凹陷的,劲力就合不起来,所以外部是圆的。
含胸不是一味扣胸,而是将两肩窝舒展,胸前如空桶一般,这也是一个圆。所以,含胸拔背是内外的两个圆。并且这个圆不是外形圆,是有气在包裹的,如人在气团中一般。如此练拳的感觉是饱满的,是有内劲的,练拳达到一定层次,会感到气在流动圆活饱满。
除了胸前的,许多地方都有圆,手是圆的,掌心是内含的,虎口是撑圆的;四肢是圆的,手臂和腿部不是僵直的,而是弧线形的、放松的。裆部是圆的,不是夹裆、尖裆,更不可敞胯吊裆。也如同胸前一般,有一种内外裹劲撑圆的感觉。
还有运动中求圆,手在空中所形成的路线是圆的,是弧形的。胯在转换中不是直出直入的,而是圆的,是弧形旋转的。脚在前进或后退时不是直出直入的,而是先收到另一只脚的踝骨处再出脚的,但不要特意去画圆,要以腰转动形成的平圆,是沿着椎骨为轴线,平行转动的圆。
总之,太极拳与圆不分家。一圆之中八门劲力俱全,圆是化打合一的佳运转形式。练劲圆转,技精路捷。初练太极拳时,画圆转圈的幅度较大,久而久之,画圆转圈幅度便逐渐缩小,这就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练习过程。
如果能够练至别人在外形上看不出有圆有圈时,即达到“由有形而归于无迹”的境界。大凡练拳或推手的功力深厚者,经过长期的训练,身体各部位画圆转圈都很细微,即所谓“精炼已极,极小亦圈,紧小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