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扇入门的身形要求立身中正。即身形随时保持头顶百会穴、腰脊命门穴以及会阴穴在一条直线上。即使个别动作要求前倾(诚如“海底针”),这三个穴位的连线仍是直线。
太极扇中的“中正安舒”,吴式太极扇中的“斜中寓正”,都是同一道理。身法为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肢动作以腰带臂,以臂带肘,以肘带手;下肢动作则以腰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足。
眼神是太极扇演练者的精神体观。习练太极扇要做到神形兼备,即通过动作展现出太极扇的气势和神韵,要求眼神与肢体动作协调配合,从而体现精神与气质。
因此,太极扇入门行拳中才会有“手眼相随”和“眼到手到”的要求。如果在演练中不注意眼法,动作就无生机;如果运用得当,就会充分展现所练太极扇的精神内涵,且富有表现力。
眼法主要有两种,一为“注视”,一为“随视”。“注视”多用于定式或瞬间停顿时,是指眼神平视前方,力达专注,展现出内在的精神面貌。
“随视”是指眼神随手或身体某处或器械的某一部位运转,直到动作完成转为定式。“随视”运用于动势之中,即“势动神随,手到眼到”。
太极扇入门手形有三种,即掌、拳、钩。掌分俯掌、仰掌和立掌,而立掌又分正立掌,侧立掌和横立掌,均为瓦楞形。拳分平拳和钻拳。
手法变化很多,除太极十三式中的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外,冲拳、搬拳和栽捶经常用到。而钩手一般在拿与捏的动作中使用。
圆
“圆”,对于48式太极扇而论,既是体,又是用。
就内含阴阳鱼的太极圆圈看,它是体,太极扇运行用劲的情况,与太极圆形相合,太极扇每一动作的起落旋转,开合虚实,都是圆圈所构成,这也正是太极扇由此得名的缘故。
陈鑫在《陈氏太极扇图说》卷首《太极图弄圆歌》中说:“我有一丸,黑白相和。
虽是两分,还是一个。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右无左。八卦九畴,纵横交错;今古参前,乾坤在座。……”
整个太极扇运动,就是阴阳互根而不断变化消长的过程,太极扇的圆圈,大致有平圆、立圆、斜圆、大圆、小圆、双S圆、圆中圆等,也即是“乱环术法”。
刚柔相济、虚实莫测
而就太极扇圆形运动刚柔相济、虚实莫测、善发善化、善开善合、善动善静、攻防兼备等方面来看,它又是用,而且是巧妙之用,所谓“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就是对太极扇运劲和技击高造诣的准确而又形象的描述。
而圆圈的轴心和根本是腰上的尾脊骨,田兆麟师说:圆圈以尾脊骨为根本。这就充分说明腰脊劲越圆越小,周身之劲也就越轻灵奇巧,速度也就越快,也就越能显示太极扇出神入化的功夫!
正
“正”,是48式太极扇立身运动之本,通常与“中”连在一起,叫“中正”,在习练拳架和推手、技击中,无一时一刻可以离开它。
《太极扇论》云:“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十三势歌》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头顶悬”。
《十三势行功要解》云:“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这些都是强调立身中正的重要性。
沉与轻
“沉”与“轻”,一般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轻,才有沉;有沉,才有轻。
虚领顶劲,就是拳中对轻的要求;气沉丹田,则是沉的功能。而“沉”与“松”又有密切的联系,能松才能沉;不能松,也就沉不下去,只能流于“硬”与“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