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仁汤
闽南家常菜喜爱以花生仁汤作为末道甜汤,寓意以甜收尾。古早时,泉州市镇上的甜点铺、摊及早点摊,都卖花生仁汤。泉州农谚:“旧历六月十九三项新。”新花生就是其中之一,而每年农历七八月间的花生仁汤,味道更为鲜美。闽南人将去壳去膜后的花生称为花生仁,由其熬成的汤是泉州人早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早餐时,叫一碗花生仁汤,再来一两根油条,是早年泉州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之一。闽南花生仁汤的主要特点在于“观之粒粒饱满珠圆玉润,入口酥烂可口随津液而化”。
对于炸鸡卷、炸肉丸子这类做法比较复杂的菜式,他们则是在腊月就将馅做好了,放冰箱中冷藏,待到吃的时候再将其取出来解冻,用豆皮包成鸡卷蒸熟后,在元宵节当天就可以取用了。
闽南人元宵节习俗还有哪些
如今的元宵佳节已成为闽南人与“三胞”团聚的“团圆节”,有首《元宵月正圆》的闽南歌谣唱道:“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是“元宵丸”,此食俗始于宋代。闽南地区的元宵丸闻名遐迩,其制法独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捣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葱白的熟猪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馅,沾湿后置于盛有干糯米粉的盘中,反复数次滚转而成,煮熟后食之香甜而不腻嘴,是日以元宵九汤供祀祖先、神明,谓之祭春,并作家人早餐。元宵节吃元宵丸,取其圆形,寓有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之意。
闽南元宵节的习俗不少,如泉州旧时郡城、晋江、惠安一带,要“请替身”、“过关限”。所谓“替身”,是指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家庭主妇要先略备酒菜敬祭,并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焚烧掉。有的还要用红纸剪成或扎成一个城门样的关隘,再举行一个过关仪式。这是春节系列民俗活动结束前夕,再一次祈冀在新的一年里消灾消难,前途光明。
沿海一带未成年女孩还时常结伴祀“棕蓑娘”,其时要备好食品及一寸长的小红绣鞋一只或小衣衫一件,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芒芒(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裘;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其供品或边祝边吃,或祝毕带回,小红鞋或小衣衫则要焚化。此“棕蓑娘”当为全国许多地方所敬妃的厕神紫姑。《显异录》曰:“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阴杀之于厕间。上帝怜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于厕间迎祝,以占众事。”泉州未成年女孩敬把“棕蓑娘”,在于祈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与全国其他地方占蚕桑、占姻缘、占得子等有所不同。
总之,泉州人的元宵节,除了花灯、灯谜,也少不了古早味的闽南菜。今天,就让我们再吃一次地道闽南菜,回味一下浓浓的年味。
结语:每个地方的元宵节都是不一样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而今天我们就领略了闽南人的元宵节,从文中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闽南元宵节的习俗,知道当地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也知道了他们元宵节要吃什么,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带着家人去领略一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