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包括放松思想和放松身体。现代医学理论认为,放松可以消除精神的紧张和身体的疲劳,增进新陈代谢的机能,调节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系统,减缓衰老进程, 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身体放松和思想放松
练养生太极拳既要身体放松也要思想放松。放松思想是意动,放松身体是内动。
思想放松
练太极拳要放松思想,就是暂时放下世事而专注于练拳。练拳应知要领、应遵照要领而不拘泥于要领,养生太极拳一切姿势动作都任其自然,练太极拳要注重意气而不执著意气。
身体放松
放松身体就是要松开周身肌肉、肌腱和骨关节,通称松八段九节。九节指下三节胯、膝、脚腕,中三节腰椎、脊椎、颈椎,上三节肩、肘、手腕。八段泛指九大关节之间的肌肉、肌腱。
吴图南说过:"练功首先要练松功,这松功可难了,要由脚趾、脚腕、膝盖、腰、肩、上臂、小臂、手腕、手指、脖颈的七个颈椎,除了头颅之外全要松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松开八段九节。
练养生太极拳要用意念导引放松周身内外各部分,包括四肢、躯干、皮肤、肌肉、筋膜、关节、腹腔内脏器官、唇齿、眼神、面部表情等等。
放松之难
杨澄甫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
其实,睡觉是好的放松,会睡就应当会放松。太极拳则是要在动态下的放松,推手是抗争过程中的放松,这就难了。动而放松不容易做到,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动则用力、用力就紧张的习惯。练太极拳应在放松状态下运动,要松而不懈,用力而不僵硬,跟习惯正好相反。放松之难就难在要改变原来的习惯。
太极拳松的要求
一曰松静
即锻炼一种放松的心态.这也是放松的入手点.所以武禹襄讲:“先在心,后在身.”陈鑫公也说过;“心要虚,心虚则百体皆虚.”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一动一静,首先是指大脑的统一指挥功能.所以,打拳必须先使大脑松静下来.即所谓“洗心涤虑”,排除杂念,使思想纯静地、专一地全心全意集中到拳上来.只有如此入静,才可以考虑“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高度灵敏功能的境界.太极拳强调用意,强调意念力的锻炼,首先必须使大脑总是处于松静状态,然后才可以言集中和调动意念力的运用。
二曰松展
在大脑入静、意念导引下,要有序地使全身各个脏器、肌肉、韧带、关节处处松开、松展、拉长。拳论中讲的“皮毛要攻,骨节要松”“对拉拔长”、“逢上必下”、“腰以上四成上升,腰以下六成下沉”(陈照奎),“左发右塌,右发左塌”,“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等等要领,都是这种对称张开的要求.特别是初练太极拳者,更要力求开展,力求舒展,进而要求“开展之中有团聚之意”,开中有合,开合相寓。
三日松沉
包括内气下沉、重心下移和一些重要关节的松沉.打拳时,除了顶劲上领以外,其他部位都处于松沉的状态.如上肢的松肩、坠肘、坐腕(塌腕):下肢的松胯、屈膝、五趾抓地:中盘的含胸塌腰,都是为了这种周身松沉的要求.这种形体上的松沉,有利于真气下沉、重心下移,从而稳固下盘.下盘沉稳,又有利于中盘、上盘的轻灵,从而达到轻沉兼备.形体和内气的下沉,还可以避免中气上涌,避免动作上的飘浮之病。
做到松沉,还需要我们运用腹式呼吸法进行运气调节。
结语:综上所述,您对太极拳松的本质是慈悲是否了解了呢?太极拳是当代人及未来人类养生的首选运动,太极拳不仅能修养外在,还能培养内在涵养,太极拳是一项内外兼修的运动,且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