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 太极拳推手发劲中的放人(3)

  42式太极拳、剑与陈式太极拳中有发劲动作,如果自己开始有一点能够真正发劲了,做这些动作时,往往会感觉越是想发出理想的劲来,越是发不出劲。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想到发劲,手臂就会习惯地主动,手臂就会用上一点主动的力,结果手臂主动的力与传递性的力发生了冲突,两败俱伤,相互抵消,弄得反而有力量在身体里很窝囊地憋住了,虽然浑身使了不能再大的力气,手出去却感觉不到大的力量。

  而如果手臂能够放松(所谓“放松”实质就是不用力),手臂不用力得就像是瘫痪病人瘫痪的手臂,没有了一点点的自主力量,这手臂就像不是自己的了,觉得自己的肩对这像瘫痪的手臂也没有丝毫支配作用了,手臂无力得就像是要掉下去那样,发劲时却能够感到很大力量的传递十分爽快通透,还确实感到自己没有怎么使用力气,手出去的力量倒出乎意料的十分强大,会有这手臂就像是一条鞭子这样的感觉。

  掩手肱捶发劲中手腕、肘、肩关节的脱开会觉得发生瞬间的疼痛,稍强的发劲,初练的人会疼痛得受不了;42式太极剑中的崩、推、刺等的发劲,剑身、剑尖会发生无法控制的强烈颤抖,并且肩、臂、手越是不用力,颤抖得越是剧烈。

  这样再继续锻炼下去,会感到当身躯也能够这样瘫痪似的不用力的放松,发劲的效果就会更好。无怪乎杨澄甫、李雅轩、陈微明、郑曼青等先生都这么强调“松”对于“内劲”的重要,尤其是李雅轩先生对于发劲之身体、手臂要放松到十分不用力、软绵绵的状态作了反复的多方面的强调与描述。

  确确实实如果没有放松,可以说人体要发生使用这种传递性的力量“劲”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沉

  “沉”是“松”的结果,人体中有的部位由“松”发生“沉”是自然发生的。比如悬置的手臂放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发生沉重的感觉,但身躯由“松”致“沉”还是要作相应细微自主反应的,比如“松胯”至“沉胯”是身躯放松而“沉”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不使得骨盆有略微的后移,“松胯”与“沉胯”是不可能的。

  因此“松沉”、“沉胯”都是需要具有一定特殊的肢体神经反应的。这种神经反应无疑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用意不用力”之“用意”的一个内容。李雅轩先生在《随笔》里说锻炼太极拳主要是锻炼神经,这“锻炼神经”其实就是对“用意”很中綮的解释。

  太极拳发劲的“沉”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沉坐”。“沉坐”的基础是“沉胯”。太极拳所有的拳式都是应该“沉坐”的,就是练拳中臀部后方的坐骨始终如坐在凳子上那样。不仅自己的感觉如此,外形也是如此的。“沉坐”中如果后腿支撑体重,臀纹沟内会有十分明显的挤压感,臀纹沟下的肌肉反而是松软的。

  发劲的“沉坐”则是在“沉坐”的基础上再骤然加强“沉坐”的程度。这种骤然“沉坐”主要是自己体内的感觉,外形上可能反映明显,也可能反映很不明显。不过,“沉坐”的外形反映再不明显,太极拳发劲也是不可能发生臀部提起、前移的。骤然“沉坐”对于发劲的作用是将全身“松沉”积存于小腹的力量往下传送给腿脚。

  人的身躯只要是真正放松了,身躯的内力就会往下沉降,而小腹是人躯体的下部,这放松的内力就必然是积存于小腹的。这种情况就被称为“气沉丹田”。因此“气沉丹田”是自然的,不是故意的。“沉坐”是发劲的重要关键之一。如果发劲没有“沉坐”,那肯定是不属于太极拳发劲的。

  因为太极拳发劲的力量是“根于脚”由脚往上传递的,而脚的力量是必需靠上面送下去的。如果上面没有力量送下去,脚哪里来的力量往上传递?因此如果没有“沉坐”就不可能有太极拳之发劲。李雅轩先生的《随笔》中记录描述了很多杨澄甫先生发劲“沉坐”的情节。

  杨澄甫先生这种“沉坐”的发劲应该是太极拳发劲的经典范例。从中可以发觉现代不少名家所谓的发劲根本没有“沉坐”,甚至发劲的瞬间臀部与后脚都提起、前移了,因此这样的发劲并不是太极拳发劲。

  太极拳发劲的“沉”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两肩之“沉”。发劲如果没有两肩之“沉”,由下向上传递的力量也是不可能传递到手臂的。因为“动量传递”就像是一个滚动的小球将力量传递给另一个小球使得另一个小球往前滚动,必需经过碰撞,两肩不“沉”,就相当于是一个小球滚过来还没有碰到另一个小球,另一个小球自己已经往前滚了,自然也就得不到力量的传递了。

  结语:综上所述,您对太极拳推手发劲中的放人是否了解了呢?在太极拳实战中,要善于观察对方的动态,及时做出作战计划,用巧劲将对方的力量化解掉,乘势拿住对方,使对方失去作战能力。

太极拳实战 太极拳推手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警惕 这类人不能吃香菜
警惕 这类人不能吃香菜香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配菜。经常可以看到煮...
10个简单小妙招巧治鼻炎
10个简单小妙招巧治鼻炎鼻炎相信很多的人都不陌生吧。鼻炎的反复发作是否给...
高血压的治疗与饮食
高血压的治疗与饮食现在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三高人群也逐渐的扩大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