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首先要强调放松,用意不用力。一般说来,经历两三个月时间,就可达到初步的摧僵化柔效果。但这只是非常初步的松柔,在后续的练习过程中,一直要强调放松,将放松贯穿于练拳的始终。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同时还能陶冶情操,达到修身养性的功效。
同时要注意基本的身法、手法、步法、眼法等练习。要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落胯收臀、圆裆扣膝、五趾抓地;要沉肩坠肘、塌腕舒指;要分清虚实、步法轻灵、迈步如猫行;要眼随身转、威而不猛。
姿势要中正圆满,架子勿高低漂浮,动作要轻灵圆转。这些太极拳前辈们总结出来的要领,需要我们在长期的练拳过程中时刻注意,才能逐步做到。
第二阶段拳架
应该说,练好拳架是太极拳的基础,是迈向太极殿堂的第一步。正如陈正雷所说,师资、天资、刻苦是练好太极拳的三个必要条件。“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因此,学太极拳一开始就要选好老师,一定要有明师指点。
学习太极拳好找一个老师,特别是在学习拳架的时候,容易走向误区,有老师的帮助能快速入门。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习文练武莫不如此,尤其是练习太极拳,老师的作用是先决条件,无师自通的例子至今尚未见到。如果仅以习拳为娱,玩玩而已,自不在此列。
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有一位品德高尚、技术精湛、理论精通、教学有方的明师,才能引导学生步入正确途径,少走弯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没有明师指导,一旦误入歧途,太极拳殿堂终难问津。
应先把太极拳的外形动作学会练好,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把一招一式练好。这好比小学生学写毛笔字,要先学会正确握笔,先描红帖,从横竖撇捺,间架结构学起。否则,一开始基础就没打好,以后就无法建造太极的大厦。
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可见师承是多么的重要。然后,随着动作的熟练,身体的协调性越来越好,做动作时要注意主宰于腰,每一个动作都是用腰来带动。逐步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做到上下相随,节节贯串。同时动作要舒展大方,以柔为主,尽量放松,该发劲的地方要尽量发透,该跳跃的要跳,用劲要猛。如金刚捣碓声如雷,掩手肱捶发出去呼呼带风,青龙出水松活抖弹,二起脚高高跃起,玉女穿梭快如旋风等等。
如果不用这些猛劲,周身的关节就活不开,内劲就引不动,这就是以外形引动内气的方法。通常,学一套陈式83式要3至5个月,但这只是初略地能把拳架动作画下来,离高质量完成动作还差得很远。
一般说来,外形阶段要经历4至5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如有条件,要一直跟随老师练,如没有条件,也可自己练,但也要定期请老师指点,以求不断发现问题,纠正拳架。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只有外形没有内在的东西。
有的人身体条件好,基本功扎实,加上刻苦练习,外形很好看,参加比赛,还可以拿金牌。但却没有太极功夫,只是空架子而已。
第三阶段以外带内
通过不断盘架子练习,以外形带动内部,逐步领悟太极拳内在的东西。结合站桩或打坐,培养丹田之气。意念常守丹田,心肾相交,水火相济,丹田之气开始饱满,并在体内流动。逐步做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内动带动外动,即以内气催动外形。
即所有的动作用内气来带,开则贯至末梢,合则归于丹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外柔内刚,上轻下重,内外相合,节节贯串,螺旋缠丝,动作自然。推手时,能做到,轻灵圆转,比较自如地化解来力,进入懂劲阶段。
所谓“懂劲”,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懂自己的劲,即逐步体会到什么是太极劲(即内劲或缠丝劲)以及劲的蓄发相变,松活抖弹,如何做到意到气到劲到、内外相合、周身一家。陈鑫云:“练太极拳须明缠丝劲,不明此即不明拳”。
其二是懂对方的劲,这需要通过练习推手才能学到。一般说来,练习推手应先从定步四正手开始,(也有人先从定步单手推挽开始)。练习者应先理解《打手要言》中所述要领:“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化动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