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拳友说,他们遇到不明白的难题,问过老拳师,老拳师也是不答不理。后来明白了,老拳师学拳时,老师教什么学什么不能问,问话太多被老师认为是轻浮,练拳不踏实。
现在太极拳教学有重大的改进,各级别的拳师都录制了VCD光碟,影像资料很多,各类教学理论书籍很多,供后学直观学习,也可以深研拳理。尽管如此。“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用意,不要用劲”的拳理不是一看能理解。
大极拳的知不全是理论上的知,也不是嘴巴上的知。传统太极拳的知与各门类的学问不同,要求知者是身上知拳,心理理解拳之后能在身上反应出来,此种知是身知,称谓为体悟。
所谓体悟、身知,在说到空手时,对手在身知手上接触听劲时,手应该是空松的,如果提到空胸,对方单手或双手触摸胸部听劲时,胸要空松下……举动轻灵,用意不用劲功夫的修炼,循规蹈矩并不是很难,经过努力,规范行拳是可以达到的。
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动心解》有一句名言:“其根在脚,形于手指。”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陈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对手的修炼,明示“妙手空空”。
在习练中注意规范,放松双脚,从脚(脚趾)往上松踝、膝、胯、腰、肩、肘、腕、手(手指)等九大关节,以把握太极拳内功上身。太极拳修炼,很具体,很细腻,每个细节都要十分注意修炼内功,首先心态平和,静下心来。
练拳的过程就是退力的过程,一秒一秒的积累内功,一点一点放松肢体,手上不要挂力,稍安勿躁。王宗岳又教育我们,练拳亦有“舍己从人”的心态,在拳术上也要舍己从人。
上文举例说时,身上三大病,手上四大病,陈鑫提到36病手,1950年,陈照奎提出练拳50病、以警世后来学子。凡修炼太极拳者要认真思考前辈对我们后学负责任的点拨。
太极拳修炼是“舍己从人”,把王宗岳这句教义弄明白,把握太极拳内功,成为松体人为时不会太远了。
太极推手的特点
太极推手以沾、连、随、粘的方法探明对方力的方向、大小、虚实、刚柔、快慢、长短,并且顺其自然,随伸就屈,不丢不顶,无过不及。
从而做到知己知彼,进而达到我独知彼,而彼不知我,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后克敌制胜。
太极推手的核心是后发制人,想到达到推手的境界,就要把握好太极拳基本要领,这样才能快速入门。
太极推手采用掤、捋、挤、按、采、肘、靠的招法,粘随不脱,作用对方。顺其自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轻克重,以巧制拙,乘势借力,牵动对方的重心,破坏对方的平衡,进而抓住机会乘虚而入,以实破虚,将对方发放。
太极推手是武术的技击形式之一,自然包含“打”法。但它的打法不同于“散打”。散打,顾名思义,是一种(在规则内)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可拳打脚踢,多以突施冷手(即不搭手),脱手时突然出击为主的较手对抗形式。
而太极推手的打法,必须在沾、连、随、粘中进行,且不以脱手突施冷手,不拳打脚踢。
练太极推手首先要自身稳定,如何稳定呢?通过练习太极桩功能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能让下身更稳固,这样才能在激战中处于优势。
我们可以看到,进攻者在顾住自己的同时,敢于主动贴近对方,所施的打法仅以触及对方(即点到而已,不发伤人之功力),或者将对方发放为主,又不伤人。
防守者敢于让对方贴近,又不使对方打手触及己身,或者使其手可进来,又无发放或打我之机可乘,且为我所用。双方你来我往,给人以享受。所以称太极推手为武中之文,较手之文。
太极推手也包括“摔”法。然而,这个摔法又与摔跤、柔道不同。摔跤、柔道只许用摔法,不许用打法和拿法。
故摔跤者可无所顾忌地去抓、掳、领、带、搬、抄、搂、抱,而且可以抓住不放,搂住不放。但太极推手中的摔法与其截然不同。
结语:看了上文的介绍,相信您对太极推手已有一定的了解,练太极推手可强身,也可防身。学习太极推手能很好的锻炼肌肉,通过太极拳的独特呼吸,在推手时会有很强的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