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可以抽象为和分为阴阳,方与圆就是一对阴阳;阴阳相互是既对立又互根而不能分离的,所以方圆相互也是无法离开的;阴阳是相互含寓并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所以方圆也是相互转化的。练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中的方圆有着很特殊的意义,那么在生活中如何领悟太极拳方圆呢,下面一起随着太极拳教程来了解一下吧。
太极拳中的方圆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不仅认为太极就是圆,而且认为太极拳是“有圆无直”的,这种说法当然也是错误的。因为太极拳无论是形态和运动轨迹都是包含着圆与方的。
因此《杨氏老谱·太极阴阳颠倒解》明白地将“圆”与“方”列为太极拳的一对“阴阳”。《杨氏老谱·太极正功解》也指出:“元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元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元为紧凑,方元规矩之至。”
明确地认为太极拳所有运动根本的抽象即“规矩之至”就是方圆运动。《杨氏老谱·太极四隅解》又指出:“四正即四方也,所谓掤捋挤按也;初不知方能始圆,方圆复始之理无已焉。”指出太极拳中方圆互寓互生、相互转化的变化是无休止的。
太极拳动态中的“圆”是显而易见的,太极拳经典歌文中也有明显的述及,如“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反映了姿势中臂背之圆,“束肋下气把裆撑”包含了裆部之圆、“随屈就伸”包含了化解移动之圆,“劲以曲蓄而有余”包含了轮廓气势之圆等等,显然,没有了圆就没有了太极拳。
拳经中其实也有大量“直”的内容,如“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神贯顶”、“提顶吊裆”、“有上即有下”等,说的就是上下方向的直线;“胸背开劲两捶争”、“有左即有右”说的就是左右方向的直线;“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发劲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放即是收”、“有前即有后”等,说的就是前后方向和四面八方方向的直线。
太极拳中方圆的互寓互生
太极拳中方圆的互寓互生在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也有反映,如“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气如车轮,腰似车轴”等等。其中的“往复”往往为圆,而“折迭”则成角为直。
太极拳中的方圆互为目的和手段相互含寓,无方就无圆,无圆就无方。如果没有“立如平准”、“腰似车轴”之直,就没有“活似车轮”、“气如车轮”之圆;而如果没有“活似车轮”之圆,也就不可能有“专主一方”、“发劲如放箭”之直。
太极拳前进时各瞬间的肩胯连线反映了相互为平行直线(即脊柱不扭转弯曲),身体中轴点前进的轨迹也是直线,但太极拳前进上步又无不有赖于“进退须有转换”的圆。
太极拳发劲进攻的移身往往是没有转动的。如金仁霖先生所辑的《柔克斋太极传心录》中叶大密先生所说的“发劲之专主一方犹有范围,要不出对方中心与两肩三竖线之外,发时自身之三坚线必须保持齐头并进,方能完整一气”,这“坚线”就是直;
先人们将此称为“拥身”,如杨班侯拳诀《全力法》称其为“前后成直线,五行主力攻;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但三线齐头并进之前必须先有转身之圆使己之三线对准彼之三线。
太极拳属发劲的掤、挤、按、肘、靠往往呈现为“专主一方”的直线运动,然直线运动之前总有使对方重心稳定遭到破坏而被“拔根”的圆运动。
太极拳方圆的特殊性
方圆相反互根、互寓互生是太极的基本规律,古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太极,所以,所有武术和舞蹈、体操也莫不各是太极。
方圆相反互根、互寓互生也是所有武术和舞蹈、体操的共同规律,并非仅仅太极拳才具有。但是,万事万物的方圆及其规律是各具有其特殊性的,因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才千差万别。
金庸先生在吴公藻先生的《太极拳讲义·跋》中说:“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
事实确实是这样,太极拳虽然与其他武术具有某些共性,但无论是在理念和技术的很多方面,太极拳可说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太极拳的方和圆与舞蹈、体操、其它武术的方和圆也是有着很不同的、不能代替之特殊性的。
太极拳技艺主要可分为运化与发劲。太极拳的运化大多表现为圆弧。四正推手中两人手臂运动的轮廓轨迹就表现为圆弧,于是被称为“打轮”。初学这种“打轮”,有人手把手地指教,每天学练两一个小时,一般至多一个星期之内是可以完全学会的,但此时“打轮”的圆弧运动轨迹仅仅是太极拳外形的。
如果推手熟手与这样的人推手,必然会认为这样的人手还很硬,往往也可以将这样的人象玩球一样地弄得踉踉跄跄站立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