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一直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练习太极拳就要把握好太极的每一招一式,今天太极拳给大家介绍的是太极提手上势的动作,下面跟着一起来学习吧。
杨澄甫老师《太极拳使用法》第六节提手上势云:“由前势,设敌人自右侧来击,我将身由左向右侧回转,左足随向右移转,右足提向前,进步,移至左足前,脚跟着地,脚掌虚悬,全身坐在左腿上,胸含,背拔,腰松,眼前视。
同时,将两手互相往里提合,两手心侧对,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两手距离约七八寸许,提至两腕与敌之肘腕相合时,须含蓄其势,以待敌人之变,或即时将右手心反向上,用左手掌合于我右腕上,挤出亦可。其身法步法与前挤法略同”。
招式内容
一、单鞭定势时
重心在左脚,左手手心朝外(左前东方),“眼神随往前(左前东方)看,俱要同时合作自得之”。而此势的假象敌人,则是从右后侧袭来,所以,“我 将身由左向右侧回转”,这“回转”两字,身形的变换角度,须在135度左右。
如此大的身形变换,像是翻身撇身捶中的身形变化一样,不但身形神情须由闪赚之意,双手也许有交互协同配合。身向右侧回转时,左掌右勾,须随之交互变化,以便于接住对手来劲。倘若只是直来直去的提手而上,没等你右脚提起,已经被对手击倒了。
二、左右脚的换劲
须以双手合提以领起全身精神,陈鑫所谓“以左手领起左脚”、“以右手领起右足”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而双手“合提”以领劲,显然比陈鑫一手各提一脚的做法,更具有轻灵活趣意味。
所以文中“双手相互往里合提”不特是动作的摹状,而别具深意,值得细细把玩。唯有“合提” ,方能将右足提起,合提时,右勾手略外翻成侧掌,以接对手来劲,右掌随即扶于左臂,可按,可挤,以成辅佐势。亦可手足相合,翻身拧腰成左右向的挒摔之势。
三、接住对手来劲后
提起的右足,向前,在脚跟着地之前,金老师说,田兆麟老师讲拳,右足先有踩踏劲,直逼对手前小腿胫骨(俗称讨饭骨),后来他改作,用脚沾黏对手之脚。而今的“脚跟着地,脚掌虚悬”,其实依然能显示出足下的沾粘功夫。
田本《杨氏太极拳传抄本》(5)“对待用功法守中正”节云:“须练至腰腿皆可沾黏连随,身形和顺,伸舒自如,无丝毫拙力,随感随应,方可谓基本之功足”。由此得窥传统杨氏太极拳,对腰腿沾黏连随的训练要求。
四、随着右足踩踏住对手的前小腿胫骨
或沾黏对手脚背后,双肘略坠,作截,随即手足齐舒展,一放,胸中横气,一如心中磈磊,瞬时落下,对手随之跌出。文中特地强调“胸含,背拔,腰松,眼前视”,将“含胸、拔背”作为两个要领提出来。
杨澄甫老师在《太极拳使用法》一书里,也就在提手上势这式中首次提出。在“起势预备”中,有“胸微含”的要求,在“揽雀尾按法”中,有“坐腕含胸”,此“提手上势”,则强调“胸含,背拔,腰松,眼前视”,可见其意义非凡。不可徒作“把老论上的一些话,反正地说了一些”而论。
五、可以在提手接劲
将右手心反向上,用左手掌合于右腕上,作挤。这一式挤劲,后杨澄甫时代的拳架中,有些移入到白鹤亮翅之前的过度动作中。此且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