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武坛上,杨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享誉海内外,已是异彩纷呈、名家辈出。下面就跟着太极拳一起来看看关于杨氏老架太极拳吧。
杨氏老架太极拳
杨凤侯太极拳的特点
一是用意不用力
起势前头脑里要混混沌沌,心无所思、耳无所闻、目无所见,一切进入“无极”状态,“静极而生动”。行拳中,每个动作都要靠意念诱导,越慢越好,并做到身松、气固、神凝,“运劲如抽丝”,一趟拳打完大约需要45分钟,比国家规定的套路慢三倍,只有慢,才能细细体会出内气在体内的运行,因为太极拳是内功拳,不同于只有动作没有意念的外家拳,目前国家规定的太极拳套路被行家称为“样板拳”、“表演拳”。只注重了动作的外形美,追求动作的高难度,本质的技击内涵却丧失殆尽。
二是架子低
贴着地皮打,楼膝拗步、搬拦锤、倒撵猴、单鞭下势的过渡动作臀部都要贴地,犹如形意拳的龙型步,马步多为四平马,虚步、弓步也低得很。
三是步法虚实分明、转换清晰
两腿运动转换时而实,时而虚,但迈步前虚实要绝对分清,左腿(右腿)为实,重心为100%,右腿(左腿)就为虚,重心为0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立身中正稳健和“迈步如猫行”。转身时头要上顶,并以脚根为轴,但前脚掌也要微擦地面,不能悬空,一套拳练下来脚印清楚整齐,近看似一个个整齐的小扇子面,体现了太极拳论中的“任何步法都要整齐,此即步步滑齐也”。
四是步幅大
大步幅能圆裆开胯,活腰紧背,强腿健足,力由脊发,步稳如山。凡是向前迈步,如“棚”时的迈步,“单鞭”的迈步等,都要高提膝后脚有一个向前蹬的动作,与人交手时上下齐攻,没有过硬的腿功是做不好这个动作的。2004年国庆节,原南京中央国术馆一等教官韩化臣的嫡孙韩振江先生来大城传授笔者八极拳,同时他打了一套祖传的太极拳,据说这套拳是韩化臣与同班同学(央馆首期教授班)杨澄甫交流换艺,杨传给韩太极拳,韩传给杨八极拳(见韩化臣先生的碑文)。韩振江先生就是高抬腿、轻落步的。
五是强度大
没有功夫基础的中老年人是练不了此拳的(实践证明,中老年人练这套拳直接将动作做到位,强度超过了自身所能承受的能力,没有一个不关节痛的,但我们这些有功底且长期坚持的年轻人完全能够适应,而且感到浑身舒服,有使不完的劲。),由于“受罪”的缘故,能长期坚持练此拳的人太少了。因为架子低,沉身动作多,这样内气才能更好地沉入丹田,且能身子不动用沉坠寸劲“横竖”伤人。
六是部分动作很快
如揽雀尾转单鞭、翻身撇身锤、穿掌转十字腿、摆莲脚、上步七星、蛇形上步揽雀尾等,保留一些陈氏太极拳快慢相兼的特点,犹如水上的一只上下前后漂着的小瓢,荡感很强。
七是强调精气神和拳式呼吸
打拳时眼随手走,手随眼行,目光深邃,观老师打拳,“形如搏兔之鹘(老鹰),神如捕鼠之猫”,“眼前无人似有人,眼前有人似无人”,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平心静气,气沉丹田,除运用自然呼吸外,还保留很多“拳式呼吸”,并配合“哼、哈”二气发力。
八是独特的手型
此拳手型锤、掌、钩均与国家规定套路不同,仅举掌型一例,五指伸开,食、中二指并拢贴牢上挑,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分开弯曲,虎口撑圆,掌心内含,这样的意义在于:二指并拢成剑指可戳击敌目或点刺穴位,二指上挑可易筋(内行明白此中道理),虎口圆撑可增加内劲,铲击咽喉,虎口一合又可锁喉、拿脉,掌心内含可兜击敌下颌或打出“摘桃”一招,能使内气灌注指尖,更有利于“劳宫穴”吐劲。这样的掌型在《中国武术大百科全书》和《中国武术大辞典》里都没有记载,在中国武术史上也堪称一绝。如今太极拳的练习者都是大巴掌,技击的巧妙变化早已荡然无存。
九是独特的身形
揽雀尾“挤”的动作完成后,在做 “按”之前,有一个独特的动作称为“形如槐虫”(不同于形意拳的“形如槐虫”,形意拳指的是步法),双肩迅速一起、一伏、再起,两足蹬地,劲上腰脊,带动两手,能发整体劲将人腾空放出。此动作要一身运“五弓”,非常难学,当时教授此式时,老师光着膀子让大家看着学,很多人还是十几年也没有学会,只有四、五个人学会了,这个动作如果打出来,非常好看,而且可寸间发人于丈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