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精髓有很多,想要更加深入的进行了解,那么就要了解太极拳形与意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更好的掌握太极拳的技巧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太极拳教学来看看吧!
太极拳形与意的关系
练习太极拳一定要了解形与意的关系,即意导形,形促意,只有意高于形,练拳才能事半功倍,练习的效果才更好。
完善意的途径有二
一吸取他人经验,多观摩名师练拳;二善于辨析自己拳架的错对。
因此,学拳者要重视以形促意。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太极拳的意是随着练拳时间推移在不断深化的。
形在不断更新,意在不断深化、升级。练陈式太极拳老架与新架、大架与小架,形与意是不一样的。完善太极拳的意重在实践。拳论日:“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是练太极拳的共性要求。
但是,拳派不同,风格各异,意导也应该是随拳种的特点而定的。陈、杨、吴、和等拳派各有特点,画圆有多种,缠丝有顺逆,出方多角度,行气达四梢,着法能活用,这些动作要求一时是不能完全领会的,因此练拳的各个阶段的意也是不会相同的。
初学阶段以意导外形正确;中级阶段之意求气感,意导“气沉丹田”、“气宜鼓荡”、“气遍身躯”;高级之意求灵感,练着法,求懂劲,达神明。
拳论日:“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着熟、懂劲、神明,这是太极拳功夫的三个层次。
着熟的前提是拳架正,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琢磨用劲对不对。这时的意能指导着法,使其用得适时、巧妙、有效。懂劲是在着熟的基础上求达的,推手应遵循“不丢不顶”的原则,注意黏着点,在舍己从人推手中悟出黏劲、听劲,辩证适时地使用刚柔、虚实、轻重以及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阶及神明——“阶及”指意识逐步上升,像台阶梯子,须一步步地爬上去。“神明”即神妙高明之意,能达到“挨着何处何处击”的功夫。
练太极拳人与人的意导是不相同的。从内因分析,人有先天与后天之别。先天者记形快意念活,后天者记形慢心意转化滞。从外因来讲,由于接受师传不一样,意导也有所不同。
另外,社会条件、家庭状况也都会影响练拳。不过练拳的关键在内因,学者要虚心好学,以恒促成,功夫自会倍增。
太极拳发劲的技巧
一、不可用惯性发劲
在太极拳锻炼中,任何发劲的动作,都不要采用惯性打出,一定要脚踏实地、转腰发劲。
比如要打一个“通背捶”发劲动作,架势是:左弓步,右脚后蹬,左掌上托,右拳向前打出。要先出左脚,脚的跟部着地,快速向左转腰,带动左掌上翻,右拳前打,使动作沉着有力、稳重。
练习时,要注意重心的下沉,以保持自己身体的稳定和平衡。
如果左脚、左掌、右拳同时出去,这种惯性打法会使重心不稳、漂浮无力、动作不稳,会产生跳跃现象,不符合太极拳规格。
不论扇通臂、野马分鬃、双叉掌、进步双捶、搬拦捶等等,凡是发劲快打的动作,均不采用上下肢和腰同时出去的打法,要先出前脚着地支撑后,再抖腰带动上肢发劲,这样打出去的劲干脆利落、定势沉稳。
二、发劲要动短劲长
每个发劲动作,在发出之前不可拉长运行线路,要以腰带手、腰为主宰。
腰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们身体力量的源泉。
腰的旋转不超过45°,掌(拳)后拉不过隙,后腿不做下蹲姿势,腰劲突然抖出,裆劲变换,全线出发。
如此发出的劲,可谓动短劲长、气足力猛。
发劲的原则是:其根在脚、发于腿,腰为主宰,形于手,要注重力从脊发,不致成为浮在上面的手臂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