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太极推手是武术的体现,我们今天要探讨太极拳架与推手的关系。掌握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有助于提升太极拳境界,下面随着太极推手练习一下吧!
太极拳架与推手的关系
拳架是太极推手的基础,掌握好太极拳架结构,能提高太极拳技击能力,有助于更深层次的学习。
拳架与推手,太极拳的拳架与推手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拳架要经得起推手的检验,也是调校拳架的一种方法。太极拳能否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的奇妙境界,关键在于能否做到知己知彼。习拳架是为了求得知己的功夫,习推手是为了求得知人的功夫。能知己,才能知彼。推手的成功建筑在拳架的基础上。所以,想推手好,须在拳架上认真下功夫,习拳架时无人作有人,推手时有人作无人。
拳架与推手在提高功夫水平上是互动的。同时,推手是拳架过渡到实战搏击的桥梁。推手的技术要求 身法主要为“中正安舒”,要求头顶至尾阊穴始终要保持一条垂直线,在中正的前提下求变化,保持重心稳定。手到脚到身到,全体无抽扯之形。手到脚不到,手劲浮而不实;手到身不到,手上就发不出整劲。
学习太极推手,要学会身体放松,培养灵活的大脑思维,这样才能达到协调一致,后发制人的效果。
裆劲要下沉,命门穴则要有微向后撑之意,形成前后对拉之势,使前去之劲不致因惯性而过于前倾,腰部在命门穴主宰下,带动两胯微微旋转,身形保持中正,转动幅度不可过大,才能支撑八面,旋转自如。手臂在推手中始终要松柔,用意不用力。松柔不用力,使对方不易测我动向,待己乘空而入,对方·测我动向为时已晚。即“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
肩关节松柔圆活而下沉,肘关节下垂,用意贯注脊柱松沉,内裆撑圆,手臂由松柔而变成沉重,形成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的内劲。两腿的虚实变换随身形灵活转换,时而腿劲下沉如树根植地,时而轻灵迈步如猫行,虚实相互渗透变化,与身法手法相互呼应,上下相随,手足相吸相系,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完整一气。
腰是上下衔接的关键,是稳定身法的核心,劲达肢体各部的机要。腰须松沉直,松沉则气不浮,下肢则稳当有力;直是保持轴心转化的根本。胯要松,要有虚实,胯松则腰腿活,脚之力也要通过胯的变化,上传于身,达于手。推手中的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先是舍己从人,从人则活,由己则滞。从人是为由己,欲左则诱右,欲上则先下,借其先抗之力顺其劲击之。舍己从人,人刚我柔随,处处不顶撞,根据对手用力方向大小随之而变,使其力始终不能落在我重心上。
太极腰功在太极推手中非常重要,腰部力量可帮助劲力的释放,在实战中,可以拿住对方。
要用听劲,听劲非用耳听,是与敌触点和气场感应之功能,探知对手消息;久练自身之敏感度,查知对手重心力点,是做到后发先至的基础。听劲时自己的气血要匀称浑圆,体要轻灵;放松才能转换自如,听得到劲,自身也才可高度协调。要沾粘,与对手接触后,轻轻的依附在他身上,逆来顺受,随其而动,彼用多少力,我称多少力,勿使其通过触点发力与我身上,不得知我重心,要缠绕、善结、无绳,此为用力的方向与变化,使对方如陷天罗地网,有手不能用,用脚不得力。
推手中的不顶不丢 不丢,是我随彼动的同时转化为自己进攻的阶梯动作,以自己触点粘住对手触点,同时用自己重心向下迫使对手陷于不利体位,再将重心加速向下,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将对方发放。不顶,是人进我退,人刚我柔的动作,通过触点听化对手进攻的动作,要做到彼进一分,我退一分,不多不少。退多是丢,退少是顶。同时,劲走弧线旋转,方可将对方“引进落空”,不然就会“引进落实”,自受外力冲击。 不顶不丢的动作首先在腰,次在胸脊,后才是手。
双手接触后,腰腿微转,角度力点即转换,自己重心也变换,并时刻注意身体“中正安舒”。 推手中的懂劲 推手的懂劲,运动要忽隐忽现,似有实无,似无实有,虚实刚柔,变化无常。功夫纯正者,随对手来劲动向沾粘,丝毫不差,内劲潜移,意在人先,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接触对方何处即向何处发劲,拘泥形式,随意而发,做到彼刚来,我以柔应,柔中有刚,圆转自如,意在人先。
太极推手特点
⑴以柔克刚
即与对方推手时,人刚我柔,跟随对方劲路,避实就虚,随曲就伸,着力化掉对方力量,引进落空,达到我顺人背,以小力胜大力。
这是道家“上善若水”、“柔胜刚、弱胜强”思想的具体运用,因为柔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完;而刚则是既有限的又易折。
在实战操作中,要掌握太极推手的基本特点,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以柔克刚,这也是太极推手的基本特点之一。
⑵以静制动
即遇敌不乱,沉着机智,静候伏击,彼不动、己不动,观察来势之机,揣敌之短长,通过皮肤的敏锐感觉,静以待动,以静御动,先静后动,动以处静,一触即发,一击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