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中医养生,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概括了人体结构,那么,太极拳对人体结构变化的影响有哪些呢?太极拳论有详细的讲解,下面随着太极拳实战练习一下吧!
太极拳对人体结构变化的影响
在太极拳实战中,要掌握好人体生理特性,巧妙变化招式,以达到疏通经络的效果。
关于长期坚持习练太极拳会使人体结构发生巧妙的变化,有很多理论依据。太极拳拳论老谱中有“以气周流全身,意到气至”“妙手空空”“无形无象”“上下相随”“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等等来论述太极拳对身体的影响,其实这是人体结构变化的正常表现。
武术家身体结构不改变,是无法完成“二指弹”的。排球运动员也是这样,对方一个扣球加大速度,几十磅重,能很轻易地接回去,而普通人手指没有结构的变化,是根本不可能应付的。
练习太极拳能打通身体经络,修复身体病灶,对人类养生有重要贡献。
同样,杂记演员能够敏捷地钻筒、钻圈,而一般人只能望圈兴叹。这一个个现实的例子都证明唯有身体产生了适应性的结构变化,方可做出常人难以想象的高难度动作。
习练太极拳,循规蹈矩按太极拳拳理拳法规范习练,日久天长,身体结构自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使习练者养成了一种举动轻灵的习惯,经常在脚下起于阴阳变化,会有一双太极脚,脚下有腾虚之感,外力按上便有上浮之意。
遭遇外力,瞬间引外力解于脚下而转危为安。大家都知道,太极拳人有“涌泉吻地”之说,久练太极拳,脚下阴阳变动,行动走路十分自然稳重,所以一般情况下老年人不会跌跤。
习练太极拳改变人体结构,是可能的,不是不可求的。人体结构改变对养生长寿有益,对增长功夫进行技击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太极内劲与人体结构的关系
太极内劲的形成与人体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内劲是变化的、流动的,练习太极内劲,首先要了解太极内劲的特点。
当今人们可能很想通过现代的生理学或解剖学来看到这样的变化,但是很可惜,目前的生理学或解剖学还不具备准确破解这种现象的能力。
但是我们如果用构建于中国传统的医学与武术理论体系之上的经络理论,不必借助各种的仪器,而是直接通过对人体自身进行各种试验与观寮来解释这些内劲,将有可能得到比较台理的认识。
男人练太极拳能锻炼出健美的肌肉,通过练习太极内劲能让男人的胸肌更强壮,男人练习太极拳的好处非常多。
譬如:太极拳中重要的一种肌肉用力方式就是“节节贯穿”,很多技术都是建立在这“节节贯穿”之中的,这是老一辈武术家自身人体试验的总结。
这“节节贯穿”是如何贯穿的呢?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肢体像老蛇那样蠕动,就是节节贯穿了。
很明显,这种认识只着眼于易观察到的大块肌肉群所做的同种运动,因此是很粗糙的。实际上,“节节贯穿”重要的特征是,整个人体的各个肌群,在进行很精细的肌肉运动,因此必须存在一种精确的肌肉结构,能在同时间里互相联系互相挤调作用。
这样能使身体在不同情况下都能做到节节贯穿,太极内劲原理符合肌肉形成构造,可以有效的锻炼肌肉。
是全身肌肉在通过锻炼后产生的条有明确线路,能明确感受到的筋状感肌肉,民间就称之为“筋”。
在有些拳种的理论中,也说到“筋”的出现。但是据说这种“筋”是看得见的,而且很大,很粗,那么这肯定不是我这里所说的“筋”了。
太极拳练出的这种“筋”,是与经络的走向有关的.它的“筋”路。很多与经络的路线差不多,就是说经络参与了这种“筋”的产生。
可以明确地说,这“筋”不是我们解剖学中的“筋”,而是一种肌肉感,一种磨练出来的,高度协调的,有一定线路的肌肉作用力形成的线路,给人的感觉就是条筋或多条筋在同时用力。
不同的劲力,有不同的“筋”。因此要练出各种筋来,是不容易的,要百练才能成“筋”。如果错误地理解成是解剖中的“筋”,你就发生了偏差,那么这根“筋”就无法体会到。
而且这种“筋”在身体中的存在不是条或几条,而是密布身体,功夫越浑,这样的“筋”就越多.越精细.越微小,控制身体的作用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