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太极拳是很多人每天必备的运动,坚持练太极拳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如何正确的修炼太极拳呢?太极拳的特点是立身中正,在操作中,身体要不偏不倚,下面随着太极拳练习起来吧!
练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
太极拳讲求的是立身中正,所谓中正就是使身躯不能前倾后仰,要做到尾闾和脊椎成一条直线,始终保持在中正状态。
有人说检查是否做到立身中正,要看鼻尖的垂足是否落在胸上。
做到立身中正,腰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站、行、坐、卧保持正确姿势取决于腰脊。太极拳习练中在腰松的状态下,脊椎要根据生理正常姿势竖起,不可因松腰而后屈、前挺或左右歪斜。
想要做到立身中正,还需要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垂肘等配合,做到精神放松、神不外出、支撑八方。
立身中正的意义
练太极拳一定要正,不可不正。身形正了,气也正。气正精神就提得起、放得下。太极拳具体技术要求中有一条“含胸拔背”,也是立身中正的要求。练拳时不仅在静态,在定式时要保持身体中正,在运动中处处时时都要端正。
过去太极拳家陈长兴被人称为“牌位先生”,就是形象地比喻他的身形非常正。如果立身不正,劲力就不能顺达,圆转变化就不会轻灵。
正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身体外形要正,内气运行要正,意念也要正。“中正”有两个关键环节,头顶上悬,尾闾中正。头顶上悬就把精神提起来了,身体就不会萎缩,自然能展开,如果身体拘束一团,就不可能中正。
只有做到立身中正,才能实现各种姿势的舒展,在演练中,才能放松身体,静心演练,找到太极拳的要领。
实现立身中正,尾闾是一个关键。传统太极拳《十三势歌》中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里强调了“尾闾”的作用。
中正是对全身的要求,但尾间首先要调证,尾闾一正,对应头顶竖起,就上下贯通,精神提起,头顶上如同轻轻悬起,“悬”字表明的是轻且正,直至向上,不沉重,达到所谓“神贯顶”,这是一种很好的身体状态。
把这种状态定型,形成自然后,就会觉得全身轻松。不把“顶上”功夫解决,很难做到一身松开,即使躯干端正,也会僵硬。所以练太极拳头部要领很要紧。
“尾闾”是脊柱下的末端部位,尾闾中正是使脊柱下端保持自然垂直状态,这样上下两段问题解决,身体的中正就解决了。
这里面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尾闾部分有一个生理弯曲,其末端稍翘向后,所以要使尾闾中正,需要稍稍使尾椎向内、向下垂。
练习太极拳如何做到立身中正
练习太极拳时,做到上述“三竖四平”,基本就能做到立身中正了。除此之外,还要动作适中,无过不及——这也是“中”的一个含义。
除了中正外,打拳还要安舒,就是从容不迫,不紧张,还要做到“八面支撑”——就是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中正的。
“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这是对练习太极拳的整体的要求,局部的要求则是“提顶吊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对“含胸拔背”的提法,有的老师认为是“含胸塌腰”。
太极拳早都是由各地的拳师口头传授的,所以,其用语和用词是不一样的,因此,是“塌腰”还是“竖腰”,不能仅仅从文字上去理解,要看他的具体练习方法。
从文字上理解,“塌腰”,就是松腰,腰一松,就塌下去了,有松沉的意思。
这种认识并不一定对。腰一定要竖起来,竖起来,才能直,才能正。当然,在竖腰时,为了使腰不太僵硬,还要放松,这样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如果腰塌下去,弯曲了,怎么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呢?这只是从文字上理解,应该从具体练习方法上认识这个问题,要看他在练拳时的要领对不对。
从养生角度看,腰不竖起来,对健身也是不利的。古人讲要“威襟正坐”,要“坐如钟”,都是要求腰要竖直,不能弯塌。所以,无论练习太极拳还是健身养生,都要求竖腰。
另外,“含胸”有一些错误的认识。所谓“含胸”是相对于挺胸而言的。过去北方的武术拳种大都是挺胸练习,小腹向里收,姿态就像战士的立正,比较挺拔好看。
但是,这和太极拳的身法要求不同。太极拳讲究气向下沉,不讲究气向上走,比较含蓄。所以,根据当时北方武术的身姿要求提出了“含胸”。
所谓含胸就是含蓄的意思,既不要向外挺胸,也不能凹胸。含胸才能拔背,这两个要求是相关的。如果是弯腰凹胸,则会压迫心肺,不利于健康,也不符合太极拳的身法要求。
只要不挺胸,就是含胸了。只要把胸部放平,自然呼吸,两个肩头微微含蓄一些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