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修炼太极拳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太极拳是对现代人有很高的养生价值,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任何人群皆适宜。学习太极拳教学你会发现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一起学习下太极拳吧!
古典太极拳理论对修身的要求
在古典的太极拳理论中,劲力是刚柔的,拳势是虚实,动作急缓,归根结底还是在阴阳二字上,阴阳是太极拳的核心。
正如陈鑫的《太极拳经谱》开章明义写道:“太极两仪,天地阴阳,开合动静,柔之与刚”。
按照中国的古典哲学,世界万物的变化消长都离不开“阴阳”,而天地则是世间万物变化的总源。《易·乐辞》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所说的“是生两仪”即是指“阴阳”。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神的学问,修炼太极拳能提高自身的修为,太极拳是一项完整的周身运动。
可见,太极拳的宗师先辈,已把太极拳作为一种“小道”合于“大道”之术了。他们已认识到,任何一门功夫的高低,除了在名师指导下积年累月的苦练外,还必须有“性”的修养,“道”的领悟。
这里“性”和“道”的内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意义。老子主张静观,把内心世界扫除干净,以“玄览”直觉去认识“道”。他认为:“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卒复归于虚静”。
再从《太极拳论》上来看,要求习拳者要“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陈鑫《太极拳论》)在这里提出的“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不正是道家“无为”“虚静”的思想的体现么?而道家之所以要如此,就是要悟“道”。
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变化,其讲究柔和,无论是对人对事都要求一个公平,要求人们和善。
何为“道”?“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之为物,惟觉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像,觉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二十一章)。
“道”只是一个形式概念,说明了万物之所以生者,也就是万物生于“道”,沿着“道”而生灭,可见“道”是有规范、有规律的内涵。
既然如此,那自然会产生“无为”的思想,因为“无为”的意义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根据“道”规律,“无所不为”。就是不要追求绝对,以免“物极必反”。
太极拳养生功法
一是“发之于心”
拳由心生,一切动作都源于心,心要“静”,由“静”生“动”,是自然的动。心如果不静,意就不专,乱七八糟,动作效果就打折扣。太极拳是心象的外化,拳法与人的修炼行同提高。练到一定层次,拳如其人,人也从练拳中获得心性的提高。
二是“达之于神”
练的效果是鼓荡起神气,神气充足,精神一充足,人体就圆活自然了,就像皮球,运转起来阻力就小。在拳论中说就是“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内固了精神,才能外示安逸。随着练拳的深入,精神也愈加饱满,境界也愈加高远。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练习太极拳不仅能强身健体,对你的人生发展也有巨大的积极影响。
三是“行之于意”
意无涯,只有拳意相通,才能做到无障碍穿行在自由空间中,练拳成了一种翱翔。怎么做到流畅地运行?是运意,你感觉不到动作的阻力,用意不用力。用意导气,意气相生,动作相随,动作是辅助的作用。
四是“想之于念”
念的是什么?是要领,每招每式符合规律,不能有散漫懈怠。随时检查内外要领是否走样了,随时调整。不动则已,动即是法。到了高级境界,法就是自然四功是一体的,互相符合。练习时间长了就形成定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