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在我国武术历史上已有多年,太极拳的好处有治病功效,但是有很多人都不相信,小编今天带您了解一下太极拳运动的理论依据。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我们先跟着太极拳学习一下吧!
太极拳运动的理论依据
太极拳运动符合拳术运动,太极拳运动的理论依据就是太极运动之理。太极拳运动之理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具体学习下吧!
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清浊阴阳之气混而为一的元气,简称太极元气。
太极元气在旋转运动中生天地,太极旋转运动论,就是太极运动之理。太极元气如何在旋转运动中生天地呢?北宋周敦颐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变化,练习太极拳要掌握太极拳的变化之理,在练习中灵活变化。
周敦颐说的“动和静”是指太极元气运动的两个过程。一种运动过程是“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这种运动过程是太极元气运动从极慢开始,逐渐匀加速,一直到快至极,称之为“动”。
在“动”的运动过程中,生天的清阳之气生长,故日:“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是太极元气运动快速到极点时向“静”转化,故曰:“动极而静。”再一种运动过程是“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这种运动过程是太极元气运动从极快开始,逐渐匀减速,一直到慢至极,称之为“静”。在“静”的运动过程中,生地的浊阴之气生长,故曰:“静而生阴。”
练习太极拳要动静结合,掌握阴阳变化之理,初学太极拳要在慢练中找到太极拳运动变化规律。
“静极复动”是太极元气运动慢速到极点时向“动”转化,故日:“静极复动。”至于“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说明太极元气运动是由极慢到极快,由极快到极慢“动和静”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快慢消长平衡的旋转转圈运动。
在“动和静”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消长平衡的旋转转圈运动中,生天的清阳之气和生地的浊阴之气,都不断生长,一直到清阳之气生成为天和浊阴之气生成为地时,太极元气就生出了天地。
天属阳,地属阴,太极元气生出了天地,也就生出了阴阳。周敦颐称之为“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阴分阳”是天地分开。天地分开为后天,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为先天。
“天地立焉”是天地分开之后的宇宙,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的宇宙。天地未分之前的宇宙运动是太极元气运动。
太极元气运动是以太极元气团中心为轴带动太极元气团由极慢到极快、由极快到极慢“动和静”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快慢消长平衡的旋转转圈运动。
这就是太极运动之理,它是太极拳运动的理论依据。不论何式太极拳,都要以太极运动之理为理论依据。太极拳式不同而理同,这就是太极拳运动的规范标准。
太极拳松的作用
松的作用,是使自己的身体各部分横纹肌,能够与意识一致,完全听命于意识,在对待来攻击的力量时才能迅速地分解之。
慢的作用,是为掌握姿势正确,亦为深入锻炼运动系统的各部分内部组织,使关节、肌、腱能以微小的活动霎时转换方向与集中力量。太极拳家说“练得慢,用得快”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有科学根据的。松与慢相合,柔在其中了,所以文里不专谈柔字。圆的作用是练整体活动的安稳灵活。太极拳的圆,不仅是外形的圆,而且是外部与内部一致的圆。
这就是形式要圆,气机也要圆,是全身整个的浑圆活动中,包涵着身体各部分与整个浑圆圈相应的许多复杂的小圆圈。有如一个大圆球包含着一连串小圆珠,一时俱在流转。这才是太极拳的圆。
外力一碰上,它就能在接触之倾,将来力甩开。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说:“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这话能够精确地说出太极拳圆动作的技击作用。
其练法是在松和慢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起来的。后说到和的动作。和是前三种动作熟练到意气融洽的阶段,但造诣还是大有差别的。
譬如达到《十三势歌》中所说的“满身轻利顶头悬”是一种境界,达到《庄子·养生主》所说的“官知止而神欲行”又是一种境界了。总之,进入于和便将步步净化,愈来愈精纯,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四个动作准则,这是很重要的,比较重视的是松与慢,因为这样可以增加技击的紧凑与灵活。
只有把四个动作准则做好,才能使十项姿势生动起来。不论为养生,还是为技击,如果要深采力取,都要以严格地遵守姿势的规矩与动作的准则为基础工夫,而后进到浑化的。
有些人只从形式上看太极拳,并未悉心研究,即下断语,说太极拳只有养生作用,没有技击作用,这是没有了解太极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