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是太极拳的核心,练习太极拳前先把心静下来,在每个招式动作中感受太极拳的好处。静的主导地位在太极拳技击中也很重要,太极拳教程对静的描述非常详细,小编与您分享一下静在技击中的作用,我们先跟着太极拳学习一下。
静在技击中的作用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在动中求静,静中有动,进而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养生效果。
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讲究“静以含机,动以变化”。李亦畲《五字诀》之首即为“一日心静”,武禹襄《打手要言》也指出要“视动犹静,视静犹动”。
显然,在这里的“静”并不是死水一潭的静止,并不是没有变化的静,而是从动静相生,阴阳相辅的辩证观点出发,强调动与静的相互转化,是“动中寓静,静中触动”。
静看似很简单,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会面对各种问题,导致练拳时心中有杂念,不能专心练习。
所以,“静”只是方法,“动”才是目的,静是为了更有效地动,这就是“以静制动”。太极拳的每一次技击,都是在从静到动的转化中完成的。这就是“反者道之动”。
静的含意,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物我两忘、臻入化境的意识“虚静”。
二是安定沉着、从容不迫的头脑“冷静”。
练习太极拳时一定要心无旁骛,掌握好太极拳拳理拳法,在静中感受太极拳的精神要领。
三是“气敛入骨”、“周身罔间”的体势“松静”,这就是“一静无有不静”。
“虚静”和“冷静”都是心静的一个方面。太极拳的“虚静”须从无极人手,只有练到思想静、意识静、物我两忘,才能气顺神凝,心如明镜,才能精、气、神一体,才能真正达到头脑的“冷静”。
而只有头脑“冷静”,才能沉着应敌,从容不迫,才能“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才能审势知机。武禹襄说:“心为令,气为旗”,“身虽动,心贵静”。然而,要达到“心静”,非苦练不可。
只有练到一定火候,身上有了一定功夫,心才能静,气才能沉,神才能聚。
体势松静,就是要“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即气沉丹田),也即“腹内松静”。这是要以心静为基础的,就是武禹襄说的“先在心,后在身”。
只有体势松静,才能使“气敛入脊骨”,才能“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也只有松静到“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刚柔俱泯,一片神行”,才能“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才能得机得势。
李亦的《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把动与静的关系阐述得十分清楚。他说,要想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首先要知己知彼,而知己知彼的关键,是在得机得势基础上的舍己从人。
要想得机得势,就必须周身一家,神气鼓荡,神不外散,使神气收敛入骨。而“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由此可见,“两肩松开,气向下沉”的松静,对于太极拳的技击是何等重要。
若将此比作一棵大树,那么,“松静”就是根,神气就是身,舍己从人是枝,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才是果。所以,可以说没有“松静”就没有技击的成功。
太极拳静下来的三个技巧
一、恭敬
陈鑫先生说:“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如何能学艺。”敬是敬畏天地自然的深远伟大,自觉融入自然、仰仗自然、学习自然,与自然开合同频、能量互换,自觉地顺着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运动。
在运动中感受空气阻力,带着空气流动,实现天人合一。
二、舍己
古人云:“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欲是欲望,是对精神嗜好和物质占有的牵挂,是对以我为中心的维护。
“遣其欲”就是排遣、清除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思想,跳出以我为中心的小圈子,放开眼界,拓展胸怀,展现舍的气度——舍去个性,舍去烦躁,舍去神欲物欲,舍去主观片面,舍去刻意强为、紧张用力,舍去影响体松心静行拳的一切。
三、用意
意是心之所发,还是脑之所发?关系到是用胸中的心主宰一身运动,还是用头中的脑宰一身运动,这事不能马虎。
我反复体会:用心练拳,把意放在胸腹之中,有利于沉肩坠肘、松体沉气,有利于胸腰运化,心神稳静;如果把意放在上面的头脑中,就有心向上提、气向上逆、头重脚轻、心神不安的感觉。
所以,用意先要沉心,须从心中生意。太极拳的意,不是单纯的意思、想法,而是从心发出的意志指向和神情向往,是一种催动气血涌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