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我们需要练出“气势”来,这样我们才能体现出太极拳的精髓,那么太极拳教学与学习中如何才能练出“气势”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做相关的介绍,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可以有所帮助,并在实践中可以有所提高。
首先,我们先需要理解“气势”在太极拳中的意义,才能进一步学习。
“气势”这个词,通常指表现出来的力量、威势。气势是练拳到一定阶段必须研究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太极拳的气势不上身,拳之精要还没得到。
太极名师陈龙镶谈到太极名家李雅轩的练拳架式时说:“有一种恢宏的气势,有一种不怒而威的神情。”亦有其他太极名师赞雅轩公的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的拳势“气势磅礴,神意内敛,静如山岳,动若江河。”、“其拳架气势雄伟,莫可逼视,舒展大方,大松大柔,刚柔相济。”
由此可见,气势是太极拳修炼者内在的一种呈现。
林墨根先生谈到盘架时说:“拳架中的拳式下盘高一点、低一点没多大问题,关键是气势要好,劲道要对。”太极拳的气势是由人的精、气、神和内在功夫决定的。
气势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太极拳功夫深浅的重要标志,气势越饱满浑厚就功夫越深,即所谓如武式前辈郝月如先生所说练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 也就是不重在外形招式,而是重在内气、内劲、内功。
我认为,太极拳是讲究气势,重在内在功夫的修炼,但也不可忽略外形招式的技术规范。外形招式是内在功夫的延伸,内外相合则成架势。拳的气势,是从收放、开合、虚实、刚柔中练出来的。
所以说,想要练出太极拳的气势,我们需要注重内在的修炼。
气势如何产生呢?练习是杨氏太极拳的,做到 “八面支撑”和“八面转换”,就能产生气势。太极拳之拳架包含了内气、内劲、内功,尤其要按要领练习,深刻体会其中奥妙,知己功夫会在拳架之中练出。
气势的质量是怎样体现?具体表现为太极拳浑圆整体劲,是周身八面支撑而形成的,是充满内气、内劲、内功的太极拳。
太极拳浑圆整体劲就是在日积月累的行拳盘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其中,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求做到位八面支撑。
前后、左右、上下与里外之八面,即是太极拳修炼中所求的内外相融、完整一气之整体。
所以在盘架过程中,注意上下、左右、前后、里外全面松开撑圆,久而久之,能使拳势浑圆,进而锻炼和增强周身一家的整体劲。“支撑八面”不能单纯从外观上求,以意领形是训练“支撑八面”的根本。
行拳时上要有虚领顶劲,下要有松腰塌胯沉劲,沉肩坠肘,胸虚腋松,气沉丹田,开胯圆裆,可为“支撑八面”奠定基础。
练习中在全身肢体放松的基础上,要有肌肉、骨骼向外松展掤势的意识,要注重随动作的开合,在用意不用力的前提下,让肌肉和骨骼贯穿平衡、对称、中定、稳静的内涵技术向外放松撑开。
按这样方法长期训练,就能不断提高“支撑八面”浑圆整体劲的功夫。“八面转换”是其中的虚实变化和刚柔相济,这也要讲究转换和相济的功夫。
如果内劲内功不充盈,神就难聚,意就难引到位,也就打不出像样的气势。太极拳的气势还要体现神态安然,从容不迫,情绪安逸,充满自信。
太极名家李雅轩在练拳笔记里面多次提及气势,他说:“所谓神者,周身虚灵之气势,莫测之动作,轻快变化之谓也。非咬牙瞪眼,努力使气之说。
所谓气者,呼吸沉着之气,非青筋暴露,鼓包起块,强行呼吸之谓。所谓体者,稳静安舒,动作轻灵之谓。”明确指出太极拳气势的神威不是咬牙瞪眼、努力使气、青筋暴露、鼓包起块,对“气势”的表述是够清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