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我们时常听到的要领就是“用意不用力”,那么对于这五个字,我们该如何理解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做相关的介绍,希望大家通过本文可以有所学习,并能在实践中有所运用。
太极拳的意识
意识,在太极拳的学习中,是非常关键的,没有意识的支配,我们是学不好太极拳的。
练拳时头脑中没有任何思想杂念,未动之前,用感觉思维的心理过程,想动作的要领、方法及动作运行的轨迹。前一动作开始后,随着运动而思考下一动作的开始、发展和结束。
这样周期性地进行下去,直至练拳停止。"先在心,后在身”。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就是用意识蓄养精神来引导动作。
可见,要想学好太极拳,就得充分发挥自己意识的作用。
切忌把意识贯注于呼吸或劲力上。如果把意识作为呼吸的途径,想呼就呼,想吸就吸,这样就会出现动作凝滞,不能获得吸则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的较高技击效果。
如果把意识放在劲力上,有意识地去用力,就会造成动作僵硬。从中医角度来说,就是周身气阻不通,就会出现病变。所以说:“切记不可用力,不可尚气,以致有气者无力,无气无力者纯刚。”
太极拳的意识就是把动作的方法要领潜藏在脑子里,然后通过大脑的感觉思维恰如其分地反映到肢体上。正是“以意领先,先在心,后在身”。太极拳理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意识问题,在太极拳中一切要求以意领先。
以意为先、以意为主导,是我们学好太极拳的一个重要要领。
在太极拳运动中,大脑神经都集中在动作中(意识引导动作),运动神经的兴奋性高并且压倒疾病的神经兴奋性。久而久之练习,机体内病神经的兴奋性被驱逐、被抑制,所以疾病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
太极拳运动除肢体活动外,重要的是使神经系统得到锻炼。神经系统除了有运动感觉机能外,还有所谓营养机能(营养神经),影响的机能内的新陈代谢时调节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营养,对于机体的活动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神经系统这一机能在运动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在运动时身体的机能旺盛,这就更需要加强所有器官和系统的营养,使组织以及周围环境间化学变化和新陈代谢得到增强。
太极拳治病和健身之所以有显著作用,就是意识与动作相结合的练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可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刺激和积极的训练,有助于使被疾病兴奋所抑制或衰退的功能重新得到兴奋,从而调节各个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
从技击意义来说,意识的存在与否,关系到双方胜败的生死问题。在练拳时,要有意识地假设与对方准备交手时先至对方,每每在盘架后,全身血藏循环加强,局部皮肤时常有小虫缓缓爬行之感,手指肚有细汗微微渗出。
这些现象就是“以意领先,以意运臂,以气贯指”。以意领先的主要作用是使竞技中肢体(接触点)感觉更加灵敏,从而使“后人发,先人至”获得成功。
另外,在推手中如果准备发放者的意识深而远,就能准而狠地将对方发放出丈外。然而,具备了一定的身体条件而没有进攻将对方打败的意识,那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太极拳的意识所在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动作的熟练,用意也就能逐渐细致起来,随着动作的变化而不断使意识深刻化。用意识指导手臂和各个部位的着力点(接触部位),逐步做到以意运臂。
在这个基础上练拳时,要结合技击方法用意,要像拳谚所说:“有人若无人,无人似有人。”进行假设性而含有技击意义的练习,根据技击技术的原理,用意识引导手臂的各个着力点的转换,全神贯注,以意领先,这在太极拳推手中是十分重要的。
太极拳经说: “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这就是说,气的隋性未免还是大,不如意的灵活。意的灵活性究竟有多高呢?可以说几乎可能无穷之大,因为它的隋性几乎可能等于零。
所以说太极拳着重的就是虚实的变化,每一动都要有虚实,一处有一处的虚实,处处总有一虚实。虚实的变化都是通过意识的转换,即有意所注者为实,否则为虚,此时之虚并非无气,只是无意而已。